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很多因为孩子在诸如高铁、影院、图书馆、飞机上等公共场所喧哗,引起周围人群的不满,最后演变成家长和周围人群激烈冲突的事件。实际上,孩子在公共场所喧哗正是因为他们缺乏边界思维。
所谓边界思维,就是做任何事情都会有边界感,也就是分寸感。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孩子能够遵守规则,有自己做事的原则性,就是边界思维能力的体现。反之,就是缺乏边界思维能力。
我们知道,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我们需要在尊重孩子天性发展的同时,又能实现培养孩子边界思维能力的目的。
01 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喜欢自由自在是孩子的天性,很显然,规则意识需要通过后天来培养和引导。
在孩子并不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的情况下,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养成规则意识,让孩子形成公共场所和家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告诉孩子如何遵守规则,还要给予孩子监督指导,尤其是在带孩子去公共场所之前,我们更要做到未雨绸缪,不要等到事情发生了才去控制他的不良行为。比如,我们要提前告诉孩子在公共场所哪些事情不可以做,不可随意去打扰别人、要怎么待人接物等等。
我们在日常行为中为孩子树立遵守规则的榜样,其实就是对孩子的一种正面影响和无声的教育。
除此之外,家长还要让孩子明白遵守规则的严肃性,不能把规则当成儿戏,一旦违背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如果孩子发生了违反规则的不良行为,家长还要给予干预和制止,而不是对此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让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02 让孩子参与一些规则的制定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同样也是需要讲规则的。孩子在家庭中养成边界感,走到社会上同样也会有边界感。因此,我们不妨在家中和孩子一起讨论家庭成员需要遵守的规则,并让孩子参与一些规则的制定。
当孩子参与到解决规则问题的讨论当中时,他才会真正理解规则,才会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地去执行所制定的规则,
因此,制定规则时最好是在家长的引导下,由孩子亲口提出来。当然,如果孩子年龄还小,也可以由家长代劳,但家长所提出的规则一定要得到孩子的充分理解和认同,这样制定出来的规则才是有意义的,能够真正落实到位。
03 明确告诉孩子哪些规则不能违反规则意识是要从小抓起来的,而不是等到孩子长大了再抓,那时就已晚矣。因此,家长不能因为孩子还小就无原则地纵容错误行为,更不能拿“他还是个孩子”“不要和他一般见识”这样自欺欺人的理由来为孩子开脱。如果孩子为所欲为,正是家长和孩子都缺乏边界思维的表现。
我们要明确告诉孩子哪些规则不能违反,让他们内心对规则的范畴有个认知,这有利于防止他们在规则问题上“踩雷”。
同时,我们要让孩子知晓一个道理:一旦违背了某项规则,就需要承担一定的后果,而这个后果通常都是孩子不愿意看到的,以此来正确引导孩子的行为。
久而久之,这样的规则意识就会被孩子内化。以后家长即使不在孩子身边,孩子也会被自身内在的规则所驱动,形成规则意识。
04 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发现孩子的困惑和误区要及时指正一旦规则制定好之后,家长和孩子都要坚定地去执行,以增强规则的严肃性。不过,在执行的时候,家长也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如果发现孩子有逆反心理或者做得不对的地方,就要及时予以指正。
在孩子能遵守规则、拒绝诱惑的情况下,家长也要给予一定的正向反馈,从而让孩子更有动力去坚持。
如果孩子因为需求得不到回应而闹情绪,家长不要立马满足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以息事宁人,也不要采取极端的方式斥责孩子而激化了矛盾。正确做法是,要让孩子先把情绪缓和下来,再做有效的沟通,双方各退一步、冷处理,往往有利于问题得到解决。遇到孩子不合理的要求,父母要和孩子讲清楚道理,摆明自己的立场,让孩子懂得有些规则是不能随意打破的。
结语边界思维能力需要从小培养。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父母的正确引导下,掌握界限与规则这门艺术,成为拥有边界思维能力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