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于谦有石灰吟传世,风骨凛然,这4首七绝却风格迥异惊艳世人

火云上有诗词 2024-08-16 21:18:35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谥忠肃,明朝大臣,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傅。于谦由永乐辛丑进士出身,因参与平定朱高煦之乱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巡抚山西、河南等地。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释放后起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变后,于谦继任兵部尚书,指挥明军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明景帝时,于谦加少保、太子太傅。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并成功复辟后,于谦被下狱,抄家弃市。成化年间获得平反。现北京、杭州西湖旁均有纪念于谦的祠堂、故居。

暮春遇雨 明 · 于谦

暖风吹雨浥轻尘,满地飞花断送春。

莫上高楼凝望眼,天涯芳草正愁人。

首句“暖风吹雨浥轻尘”,以“暖风”和“雨”相对照,既展现了春末时节特有的温暖而湿润的气候特征,又通过“浥轻尘”描绘了细雨绵绵,轻轻洗涤着尘埃,使得空气更加清新,但这样的清新中却隐含着一丝即将逝去的春意的惋惜。

次句“满地飞花断送春”,直接点出了暮春的主题——花的凋零。飞花满地,不仅是自然界中季节更替的直观表现,也象征着美好时光的流逝和难以挽留的哀愁。诗人以“断送春”三字,简洁而深刻地表达了对于春天即将逝去的惋惜与无奈。

第三句“莫上高楼凝望眼”,是诗人对自己的劝慰,也是对所有可能沉浸在春逝之愁中的人们的一种提醒。高楼之上,视野开阔,但面对满目的春残景象,只会让愁绪更加浓郁,难以排解。因此,诗人劝自己(也是劝他人)不要登高远望,以免触景生情,徒增伤感。

末句“天涯芳草正愁人”,则将诗人的愁绪进一步推远,由眼前的落花纷飞扩展到远方的天涯芳草。芳草连天,本应是生机勃勃的景象,但在诗人眼中,却因春之将尽而染上了愁绪。这里,“天涯芳草”既是对远方景致的描绘,也是对诗人心中那份难以言说的愁绪的象征。整首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将诗人对春天逝去的感慨与哀愁表达得淋漓尽致。

村舍桃花 明 · 于谦

野水萦纡石径斜,荜门蓬户两三家。

短墙不解遮春意,露出绯桃半树花。

首句“野水萦纡石径斜”,以“野水”和“石径”为画面主体,勾勒出一幅自然、质朴的乡村风景。野水蜿蜒流淌,石径曲折延伸,两者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和谐而又不失野趣的美。这里的“萦纡”二字,生动地描绘了水流曲折环绕的形态,给人以动态的美感。

次句“荜门蓬户两三家”,进一步描绘了乡村的居住环境。荜门蓬户,指的是用荆条、树枝等编成的简陋门户,这里用来形容乡村人家的简朴与质朴。而“两三家”则点出了乡村的宁静与稀疏,没有城市的喧嚣与拥挤,只有几户人家散落在田野之间,享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第三句“短墙不解遮春意”,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短墙以生命和情感。短墙本是无情之物,但在这里,诗人却说它“不解遮春意”,仿佛短墙也懂得春天的美好,却故意不去遮挡,让春天的气息和景色得以自由地展现。这种写法既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欣赏。

末句“露出绯桃半树花”,则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绯桃,即红色的桃花,这里用“绯”字来形容桃花的颜色,既准确又生动。而“半树花”则形象地描绘了桃花盛开的景象,满树的花朵竞相绽放,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露出”二字也暗示了短墙虽然不高,但足以让人窥见墙内的春色,从而更加激发了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和期待。

题孟浩然踏雪寻梅 明 · 于谦

满头风雪路欹斜,杖屦行寻卖酒家。

万里溪山同一色,不知何处是梅花。

这首诗《题孟浩然踏雪寻梅》是明代大臣于谦借题发挥,以孟浩然踏雪寻梅的情境为引子,抒发了自己在追寻美好事物过程中的感受与哲思。

首句“满头风雪路欹斜”,直接描绘了一幅风雪交加的艰难行路图。孟浩然(虽然此诗为于谦所作,但借用了古代文人的风雅形象)顶着满头风雪,行走在崎岖不平的小路上,这一景象既展现了寻梅之路的艰辛,也寓含了人生追求美好过程中的不易与坚持。

次句“杖屦行寻卖酒家”,这里的“卖酒家”并非实指,而是诗人借以表达的一种寄托或向往。在风雪严寒中,寻找一家卖酒的小店,或许是为了取暖,或许是为了借酒消愁,但更深层次上,它代表了人们在困境中寻求慰藉、寻找心灵归宿的渴望。孟浩然(或说是诗人自己)手持拐杖,脚踏木屐,一步步坚定地前行,展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第三句“万里溪山同一色”,将视野从近景拉向远景,描绘了广阔无垠的自然景观。在风雪的覆盖下,万里溪山仿佛都披上了一层银装,呈现出同一种洁白无瑕的色彩。这种景象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统一,也暗含了人生旅途中的迷茫与无方向感。在茫茫白雪中,梅花究竟在何方?这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寻找,更是对精神寄托、理想追求的探寻。

末句“不知何处是梅花”,以问句作结,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疑惑与期待。梅花,作为高洁、坚韧的象征,是许多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在这里,梅花不仅代表了自然之美,更代表了诗人心中那份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然而,在茫茫风雪之中,梅花究竟隐藏于何处?这既是对现实困境的无奈感慨,也是对未知未来的憧憬与向往。

春归 明 · 于谦

红芳老尽绿阴肥,到处杨花作雪飞。

塞北从来无杜宇,不知何物动春归。

首句“红芳老尽绿阴肥”,以鲜明的色彩对比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春天由盛转衰的过程。红芳,即红花,代表着春天的繁盛和生机;而“老尽”二字,则形象地描绘了红花逐渐凋零、失去光泽的景象。与此同时,“绿阴肥”则描绘了绿叶茂盛、树荫浓密的场景,暗示着春天的绿色正在逐渐取代红色,成为自然界的主色调。这种色彩的变化,不仅展现了春天的演变过程,也透露出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感慨。

次句“到处杨花作雪飞”,进一步描绘了春天即将逝去的景象。杨花,即柳絮,因其轻盈飘逸、洁白如雪而常被用来形容春天的柔美。在这里,“作雪飞”三字生动地描绘了杨花在春风中漫天飞舞、如同雪花飘落的景象。这种景象既美丽又短暂,如同春天的时光一样稍纵即逝,让人不禁感叹春天的美好和短暂。

后两句“塞北从来无杜宇,不知何物动春归”,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思考和感慨。杜宇,即杜鹃鸟,传说中它能催春而鸣,是春天的使者。但在塞北这样的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和环境的不同,并没有杜鹃鸟的存在。因此,诗人不禁发出疑问:“不知何物动春归?”即不知道是什么力量或事物促使春天的到来和归去。这里的“动春归”不仅指春天的归去,也暗含了自然界中万物生长、变化、循环的规律。诗人通过这一问句,表达了对自然奥秘的敬畏和好奇,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时间流逝、季节更替的无奈和感慨。



0 阅读:52
评论列表
  • 2024-08-17 15:02

    杨花是杨树开的花,白白的像雪一样!哪是柳絮呀?

火云上有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