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红色山水”画,是指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型山水画,特点就是以诗意和革命圣地为主题材作画。
“红色山水”画是新中国之后出现的,因为当时百废待兴,受到“文艺当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影响,中国山水画需要有新的创作转变,这也是为了当时的文艺理论指导服务的。
时代的巨变影响的是方方面面,画坛创作需要明确新的方向,而李可染就是“改造中国画运动”的代表人物。50年代,他写出了著名的《论中画画的改造》,说:“由于中国画脱离了人民已有一个不短的时间,我们现在要把它加以改造,归还给人民,只要它真正能够和人民大众相结合,革命事业相结合,它翻身的日子也就来了。”
在当时涌现出了数名红色山水画家,有李可染、傅抱石、关山月、陆俨少等。傅抱石在50年代创作的《清平乐·六盘山》,以及《江山如此多娇》就是取自《清平乐·六盘山》和《沁园春·雪》,而李可染绘制的红色山水最多,有井冈山系列、革命圣地系列以及一共画了七幅的《万山红遍》系列画,尤其是他的万山红遍系列成为了李可染最为代表行的作品,内容主题取自《沁园春·长沙》,充分展示出了“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丰富而又壮美的内涵。
2012年,李可染《万山红遍》拍出了2.93亿元的高价。至此以后红山水就主要指李可染的红色朱砂的山水画,他打破了传统山水以墨入画,第一次以朱砂入画,成为了中国“红山水画之父”。
当代红山水的传承者、开拓者——王依民
王依民,中美协会员,书画艺术家,中国工笔山水画院院长, “红太行”山水画开拓人!中国水墨研究院院士、华彩国韵青绿山水研究院院长。白山黑水画院副院长,王依民美术馆馆长。
汇集三十年的艺术积淀,王依民为中国山水画艺术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太行红”。他早年师承中国国家画院第三任院长、山水大家龙瑞先生,可谓李可染的再传弟子。
期间还得著名山水画家张培武及当代工笔山水大家刘铁泉、王裕国等诸位先生之精心指点,吸收众家之所长,融合各大流派的艺术技法,将李可染“李家山水”的“意、象、情、景”的四大创作技法与太行山水相融合,化自然山水于水墨符号之中,让笔墨与造化并行,开辟了“红太行”的当代中国山水画艺术流派。
在创作中,王依民曾经十数次深入太行,切身去体验创作环境,反复去观察客观事物,为探索山水之真谛,在力求将自然场景生动形象展示在画面之余,他同时也从不满足于单纯地描摹客观物象之外在形象,而是努力去寻求、去表达象外之意、象外之境,在他眼中,必须是每一笔都是蕴含着最为纯真的感情,将包蕴着中国哲学内涵之创造性作为绘画追求的至高境界。
王依民的红太行山水特点
红色层次多变丰富
王依民山水的红色颜料,有别于李可染的传统的朱砂,他的颜料是通过进口的红色颜料+传统朱砂相结合,形成了通透靓丽的红色颜料。
他的红太行山水,在皴擦晕染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每一幅作品都会经过6—7遍的晕染,才能达到红、透、亮而不燥的效果。
植根传统山水开创新技法
王依民的红山水,采用的是传统的构图,他的画都是采用宋代经典的顶天立地和鸟瞰式的构图,三远法大量的使用,整体山水画层次丰富,气势恢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在传统斧劈皴法的基础上,开创性的研发了自己的独特的太行皴,将太行嶂石岩地貌展现的淋漓尽致。
气势恢宏大气磅礴
赏观王依民的作品,无论是大幅巨作还是小品,运用开合、虚实、繁简、浓淡、留白等辩证手法营造画面的层次感,墨色厚重的山石树荫、留白的云海和飞瀑、远山的晕染、近景的细致,相互呼应对照,体现出一种气势恢宏的磅礴气象,展现出一种艺术语言的张力。
当代中国“红太行”红色山水画开拓者王依民不仅是李可染红山水的传承者,还是开拓者,他不是完全复制李可染的风格,而是有着很大的创新,第一是技法的创新,皴法上进行了改革,更加适合展现太行雄风。第二是颜料上的创新,王依民的原料,都是通过进口的红颜料和传统朱砂进行一定比例进行调和,才有了有别于李可染大师的风格。成为了李可染之后又一位红山水画的名家。
他是以“太行精神”为宗旨,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作为载体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在国家民族层面高于很多画派开拓者。他创作的作品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因为他不仅是优秀的画派开拓者,更是国家民族正能量精神的传承者!
金正思
荣宝斋是谁开的?当年几十块就能收藏了李可染万山红遍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