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关税之下,我国水产业受影响最大的十大产品有哪些?

小若圆点 2025-04-24 02:55:34

据白宫当地时间4月15日宣布:由于中国采取报复性措施,中国输美商品现面临最高达245%关税。

相关报道:最新关税口径:245%!

美国长期以来都是中国水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然而,近年来,受美中贸易战、301关税以及美国国内对进口水产品监管收紧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对美水产品出口量已大幅下滑。

此次关税的再度升级,极有可能彻底改变中国水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我国哪些水产养殖品种及饲料原料等会受到影响?农财宝典-大国渔业整理了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水产品种

罗非鱼▶▷

我国罗非鱼产量170万吨-180万吨,2024 年我国对美国出口罗非鱼 12.74 万吨,出口额达 42493.18 万美元,出口量占全国产量的近10%。

作为一个出口依赖型产业,我国罗非鱼产业受关税波动影响立竿见影,而且影响重大。近期,广东、海南的大部分鱼片厂无奈选择停止订货,这使得罗非鱼塘头价暴跌,海南地区更是已经跌至成本线边缘。

近期价格波动来主要是养户恐慌出鱼,加快了行情的下滑,实际上目前大鱼存塘量不多。据了解,在广东茂名,罗非鱼价格约为 4 元 / 斤,相较于上周,每斤下跌了 0.8 元;江门地区的价格约 3.7 元 / 斤,较上周下跌 0.9 元 / 斤,跌幅较为显著;云浮的价格约 4.2 元 / 斤,较上周也有 0.1 元 / 斤的下跌;佛山和肇庆地区,价格较上周普遍下跌了 0.2 - 0.3 元 / 斤。海南地区,1.2 斤规格的罗非鱼价格约 4 元 / 斤,较上周下跌了 0.3 元 / 斤 。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 2020 年,2024 年中国对美罗非鱼出口量下降了 4.925%,这体现出我国对美国罗非鱼的出口依赖度正逐步降低。此外,多年来我们也培育了较为成熟的罗非鱼内销市场,中国有14亿人口,内销市场潜力巨大。从长期视角分析,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对我国罗非鱼出口的影响相对有限。

南美白对虾▶▷

近期国内“闹虾荒”,业内预计虾价持续向好。当前各规格虾供应稀缺,短期内无大量新虾养成上市,市场供需失衡推动价格上行。江苏如东 20 头大规格白虾率先涨价并稳固在高位,广东江门白虾价格则持续跟涨,反映出市场对虾需求迫切但供应不足的现状。

短期来看,在 4 月底华东锅炉虾上市前,供应紧张局面难以缓解,南美白对虾价格仍将维持高位。待 4 月底新虾上市,市场供应增加,价格或逐步趋于平稳,但具体仍需关注实际上市量及市场消化情况。

受加征关税影响,中国对虾出口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美国进口商转向越南、印度等竞争对手,中国虾类出口份额面临挤压。此外,饲料原料(如豆粕)价格因中美关税互征上涨,进一步推高养殖成本。

蟹类(梭子蟹等)▶▷

我国出口鞋类产品主要包括冻梭子蟹、加工蟹制品。2021年,中国蟹类的出口量达到最高点,为1.19万吨。然而,从2022年开始,出口量有所减少,2022年1-9月出口量为1.19万吨,同比减少了18.77%。

这次加征关税主要影响加工出口型企业。美国市场对蟹类产品需求较高,但高关税削弱了价格竞争力。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中国需要从出口产品品类、消费者需求、精深加工增值等方面加强努力。有的企业尝试通过海外仓备货(如保税区中转)或转向中东、东盟等新兴市场以规避关税。

叉尾鮰▶▷

鮰鱼作为中国对美出口的传统品种,关税增加导致美国进口商采购成本上升,订单量下滑。叠加越南等国的竞争,市场份额进一步被挤占。部分企业转向欧盟市场,利用其高品质需求提升加工标准,或通过电商拓展内销渠道。

春节以来,国内叉尾鮰市场呈现 “先稳后涨,区域分化” 的特点。春节后,市场需求短暂减少,但随着加工厂陆续开工,价格整体下滑幅度有限,部分产区标鱼价格稳中有升。进入 4 月,受存塘量缩减、病害(如套肠病、水霉病)影响,市场供需结构进一步变化。

预计短期内,叉尾鮰价格将延续“标鱼挺价、大规格企稳”的态势。随着4月下旬气温稳定,病害得到控制,前期病鱼冲击减弱,标鱼稀缺性进一步凸显,价格或继续上行。中长期看,由于前期投苗量锐减,2025年产量整体下降,叠加消费端(如烤鱼市场)需求回暖,叉尾鮰价格有望保持高位,标鱼价格存突破前期高点的可能,但需关注病害防控效果及新苗投产后的供应恢复节奏。

三文鱼(加工环节)▶▷

主要受关税政策间接冲击,中国从美国进口阿拉斯加三文鱼进行深加工后转销全球,关税增加导致加工成本上升,企业可能减少美国原料采购,转向挪威或智利等产地。

大宗饲料原料

大豆及豆粕▶▷

美国是中国大豆进口的重要来源国,加征关税后,美豆到岸成本增加,导致豆粕生产成本大幅上升,推高饲料成本,由此带来连锁反应——逼迫中小养殖户退出市场。

中国近年来持续推动农产品进口多元化,巴西已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但面临巴西港口拥堵、物流延迟等瓶颈,可能加剧季节性供应波动。数据显示,2016年到2024年,美国在中国大豆进口市场上的份额从40%大幅减少到18%;但同时,中国仍是美国大豆最大的出口目的地。

中国可能放宽阿根廷、巴西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审批以缓解供应压力,但需平衡国内非转基因大豆保护政策,增加市场不确定性。

玉米▶▷

美国玉米加征关税后,国内玉米现货价上涨,同时高粱等替代品进口成本同步攀升。2024年中国进口美国高粱420万吨,关税加征后转向澳大利亚、阿根廷采购,但两国短期产能有限,可能造成供应缺口。

根据海关数据,2024年中国玉米进口量为1364万吨,其中从美国进口207万吨,占比约15%。巴西已取代美国成为中国玉米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加征关税后,美国玉米的进口成本将显著高于巴西,进一步推动企业转向南美采购。短期内,这一政策可能推高国内玉米价格,但长期来看,将促进国内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增加相关产品播种面积,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维护粮食产业安全。

可以通过扩大俄罗斯、乌克兰玉米进口缓解压力,并鼓励小麦、稻谷替代玉米用于饲料生产,但需额外添加合成氨基酸以弥补蛋白质差异,综合成本仍较高。

高粱与DDGS(酒糟蛋白饲料)▶▷

高粱主要用于替代玉米,关税加征后进口量下降,转向澳大利亚或阿根廷采购,但产能不足导致替代成本上涨。

DDGS作为饲料蛋白补充来源,美国DDGS进口受限,叠加禽肉骨粉进口暂停(占中国进口量的15%),进一步加剧蛋白原料供应紧张,推高饲料企业成本。

禽肉骨粉▶▷

中国暂停3家美国禽肉骨粉企业输华资质(占进口量15%),导致饲料蛋白补充受限。替代来源(如南美)价格上涨,短期内加剧饲料蛋白供应压力。

近年来行业也在不断调整,饲料企业尝试通过菜籽粕、葵花粕等替代蛋白原料,但需调整配方平衡氨基酸,导致料肉比上升0.1-0.15,影响养殖效率。

添加剂▶▷

关税政策使得添加剂成本上升。从美国进口的维生素、氨基酸等添加剂关税增加,推高饲料配方成本,倒逼企业转向国产替代或调整营养配比。

美国对等关税对饲料原料的影响呈现“成本驱动型通胀”特征,大豆、玉米等核心品种受冲击最大,需通过政策调控、技术升级和供应链重构缓解压力。短期内行业面临成本上涨与整合加速,长期则倒逼国产替代和产业链韧性提升。

文章来源:农财宝典,转载请注明来源 侵删

0 阅读:0
小若圆点

小若圆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