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羽乌骨鸡夜间照明,光周期调控,产蛋率对比,数据需记录

小黑养殖 2025-02-23 14:41:41

丝羽乌骨鸡夜间照明、光周期调控与产蛋率

丝羽乌骨鸡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家禽,羽毛洁白如丝且骨乌肉黑。在南方一些山区的散养场景下,它能适应较为复杂的地形,如在福建、江西等地潮湿的地形中,它能寻觅到虫子、野草等食物。

在养殖丝羽乌骨鸡时,产蛋率是个大问题。养殖户们都有痛点,比如广东的一位网友分享,他散养丝羽乌骨鸡,发现到了秋冬季节,光照时间短,产蛋率明显下降。北方干冷地区像黑龙江有个小养殖场,也是类似情况。这时候光周期调控就很关键。光周期影响丝羽乌骨鸡的内分泌,进而影响产蛋。

有养殖户在浙江的养殖场尝试夜间照明来调节光周期。从秋冬季节开始,每晚给鸡舍补充3 - 4小时的光照。持续观察了3个月,发现产蛋率从原本的低谷提升了大概15%。还有的养殖户在云南,当地地形多样,在高海拔地区养殖丝羽乌骨鸡,夏季光照足但昼夜温差大,也在思考如何依据光周期更好地养鸡。

在北方寒冷地区的养殖场,冬季夜长昼短,鸡基本见不到太多自然光。黑龙江一个养殖场老板从网上看到一些方法后,在鸡舍安装了定时灯光。起初他很担心这样会影响鸡的健康。但试验了2个月后,他发现鸡的状态还不错,产蛋率比之前没有照明的时候提升了10%左右。

在南方湿热地区的养殖场,比如广西的养殖场。这里夏季炎热,光照时间又长。养殖户们担心光照太强影响鸡的休息和生长。有个养殖户分享他的做法,在夏季适当遮光,到了秋季后,每天延长一点光照时间,从开始的1小时逐渐增加到3小时,持续了1年,他发现鸡的产蛋率比每年同期都高了一些。

再说说丝羽乌骨鸡与一些绿植的关系。在养殖场地周边种植绿植对鸡也有影响。像薄荷,散养在云南有个养殖场,周边有很多野生薄荷。薄荷散发的气味对丝羽乌骨鸡有一定镇静作用,让鸡能更好休息,产蛋也比较稳定。还有牛至草,在广西的一些养殖场周边种植。夏季牛至草的清香可以驱虫,鸡吃了也很健康,产蛋量没有因为天热而太多下降。

再看冷门的绿植,如鼠尾草。在江苏的一个小型丝羽乌骨鸡养殖场,周边种了鼠尾草。鼠尾草开花的时候会吸引很多昆虫,鸡会去啄食昆虫补充营养,产蛋的效果较好。还有百里香,在河北的养殖场周边有百里香。百里香的香气能改善养殖环境的空气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鸡的呼吸道疾病,对长期的产蛋率有好处。再如迷迭香,在陕西有养殖场周边种迷迭香。迷迭香独特的味道可以让鸡适应环境,即使冬季环境有些恶劣,鸡的产蛋也能维持在一个较好水平。

在养殖丝羽乌骨鸡时,不同地区的鸡舍建造也要考虑光周期因素。在南方地区,例如海南,气候炎热,鸡舍多为开放或者半开放式,这样方便自然通风和采光。但到了阳光强烈的时候,又需要适当遮荫,避免鸡受到过度光照。而在北方,像辽宁这样冬季寒冷的地方,鸡舍一般比较封闭,光照主要靠人工调节。在11月到次年3月,要严格控制光照时长和强度,根据鸡的品种和生长阶段调整。

在养殖时间上也有讲究。丝羽乌骨鸡生长周期较长,从幼鸡到产蛋大概需要6 - 8个月,然后产蛋高峰可以维持1 - 2年。在这期间,光照管理要持续优化。比如在一个湖南的养殖场,从鸡苗引进开始,就制定了详细的光照计划。幼鸡阶段每天12 - 14小时光照促进生长,随着鸡年龄增长,光照时长和强度也要慢慢调整。

另外,不同养殖模式下对光周期和夜间照明的反应也不同。家养少量的丝羽乌骨鸡可能不会太在意光照细节,但对于规模养殖场的几千只鸡就不一样了。例如山东一个大型的丝羽乌骨鸡养殖场,之前产蛋率一直上不去。后来学习了光周期调控技术,根据不同季节调整光照时间和强度,特别是夜间照明,合理的光照使得鸡群产蛋率在10个月内提升了20%左右。

在四川的山区养殖丝羽乌骨鸡,那里多山地形让鸡有更多活动空间。养殖户发现,在山的那边和这边,虽然光照有差异,但如果合理调整养殖布局,通过一些辅助照明设备,也可以让鸡群的产蛋率更均衡。像有一个养殖户,他在山谷东边的鸡舍,秋季晚上提前半小时补充光照,而在山谷西边的鸡舍则推迟半小时关灯,结果两地鸡群的产蛋量差距逐渐缩小。

在甘肃的养殖场,当地春季昼夜时长变化不明显。养殖户觉得丝羽乌骨鸡产蛋应该不会有太大波动,但还是做了详细记录。结果发现按照春季节气适当调整光照时长,即使每日变化不大,鸡的产蛋率也有了小幅度提升,大概在5%左右。

从这些真实案例来看,丝羽乌骨鸡的光周期调控、夜间照明对产蛋率影响很大,每个地区、每种养殖场景都有特殊情况。那大家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见解或者自己在养殖中的一些小窍门呢?希望可以一起分享交流。

0 阅读:0
小黑养殖

小黑养殖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