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简史,元朝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上甘岭的旗帜 2024-02-14 19:52:20

元朝的前身为大蒙古国,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建国时领有大漠南北与林木中地区(即尼布楚地区),经由历代蒙古诸汗的经营及三次西征后,疆域东起日本海、东海,西抵黑海、地中海地区,北跨西伯利亚,南临波斯湾。

成吉思汗时期分封东道诸王与西道诸王,东道诸王是铁木真之弟,大多分封于塞北东部与东北地区,从属性较强。西道诸王则是铁木真之子,其中分封长子术赤于咸海、里海、巴尔喀什湖以北的钦察草原,后由拔都建立钦察汗国。封次子察合台于锡尔河以北的西辽旧地,史称察合台汗国。三子窝阔台分封于乃蛮旧地,后由海都建立窝阔台汗国。塞北、汉地、东北、青藏及新疆东部则由幼子拖雷获得,后由元朝直辖。

公元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攻灭南宋一统中国,汉地、漠南、漠北、东北、新疆东部、青藏高原、澎湖群岛、济州岛及南海诸岛皆在元朝统治范围内。1310年元武宗时期,元朝与察合台汗国瓜分窝阔台汗国,元朝取得窝阔台汗国的漠西领土。

元朝版图

元朝疆域辽阔,东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贝加尔湖,至于有些地图将元朝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画到北冰洋,将整个西伯利亚都囊括进去,我认为是不合适的,最北到贝加尔湖才是最符合历史事实的。元朝的领土面积估计在1372万平方公里到145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历史上实控面积最大的朝代。元史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

元朝的行政区划为省、路、府、州、县,共5级机构,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元朝时期全国一共划分为由中书省所直辖的京畿地区(即河北、山东、山西及漠南部分地区)和10个行中书省,分别是岭北行省、辽阳行省、甘肃行省、陕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湖广行省、四川行省、云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

行省制度虽然建立于元朝,但是却发源于金朝,金朝在中央设立尚书省,然后由尚书省派遣行台驻守地方。元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中书省派遣平章监管各地区的军事、行政和财政大权,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最初行省只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在后来逐渐演变为了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

元朝除了设置行省外,还在青藏高原地区设置宣政院(初名总制院)直辖西藏、四川和青海的部分地区,并在宣政院下设置甘思(西康)、 朵思麻(在青海,又称为吐蕃宜慰司)和乌思藏三个宣慰司,这是中国中央王朝首次在青藏地区设置行政机构进行实际上的管辖。

元朝在台湾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是台湾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的开始。

元朝在缅甸建立了大量的土司机构,并一度设置了缅中行省。

元朝在朝鲜也一度设立征东行省。

元朝也有类似于汉唐都护府的军事据点,就在黑龙江的奴儿干设置的征东元帅府。

元朝并没有统辖新疆大部分,这里当时属于四大汗国之一的察合台汗国。

元朝的藩属国有高丽、缅甸、安南、占城及四大汗国。其中有2个直属的藩属国,即高丽王朝与缅甸蒲甘王朝,分置特别行政区征东行省与缅中行省。1268年窝阔台汗国的海都意图夺回汗位而联合钦察汗国与察合台汗国反元,史称海都之乱。直到1304年元成宗时期,元朝与这三大汗国达成和议,并与伊利汗国一同承认元朝的宗主地位,成为元朝的藩属国,而且元成宗并赐伊利汗国君主刻有“真命皇帝和顺万夷之宝”等汉文印玺,实质上也承认其独立性。到1310年元武宗时期,元朝和察合台汗国联合攻灭窝阔台汗国。元文宗年间编纂《经世大典》时,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列为元朝的藩属国。

元朝的最大疆域可以理解为:中书省+10个行省+宣政院+征东行省+缅中行省+四大汗国+安南属国+占城属国。

元朝的行省制度还打破山川地理形势,以犬牙交错代替山川便利划分行政区划,形成以北制南的格局。比如南方各省的首府都在最北的地方,所有省区的北方边界向北敞开,割据难度加大,使得地方的长官无法割据自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是这种人为打破山川地理的方法也削弱了地方经济、文化认同感,造成了地方经济文化的破碎,不利于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元朝的行省面积太大,后来明清在元朝的基础上对各省进行了切割,将省的面积变小。比如如江浙行省拆分为浙江和福建、江西行省拆分出广东,湖广行省拆分出湖广、广西和贵州,中书省拆分为河北、山东和山西。

元朝结束辽、宋、夏、金、元、吐蕃、大理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元朝的行省制度让边疆和内地推行统一的行政体系,使的边疆和内地逐渐一体化,让东亚大陆逐渐变成了一个整体,大大加强了国家的大一统。

本文由上甘岭的旗帜原创,欢迎关注、点赞、收藏、分享,带你一起长知识!

1 阅读:135
上甘岭的旗帜

上甘岭的旗帜

致力于分享军事科技知识,解读先进武器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