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包分配只是听起来很美:分配工作大概率你也不愿意干

坐看云卷云舒的闲人 2024-11-29 06:22:27

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包分配单位的政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确实曾发挥过其积极作用。近些年来,随着大学生扩招潮的到来,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许多家长和大学毕业生又想起国家统一分配工作的制度来了,在网上呼吁,希望国家能给大学毕业生安排工作。那么国家对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的政策,真的能让大学生和家长满意吗?我是1995年大学毕业的,是第一届自主择业和国家统一分配双轨制的大学毕业生。我要告诉家长和大学毕业生们的是,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只是看起来很美罢了。

国家统一分配时给大学毕业生的口号

大学毕业生包分配政策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计划经济时期的人才分配问题,确保国家建设和重点行业能够得到充足的人才支持。然而,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首先,包分配往往忽视了毕业生的个人意愿和兴趣,导致许多人被分配到与自己专业不符或兴趣不符的岗位上,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发展,也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

我当年上的是一所重点大学,现在是211院校。当时国有单位要的人数还是挺多的,当年向学校提出的要人数量应该有实际人数两倍以上。毕竟当时大学生数量很少,记得高考时老师说当年全国大专以上招收75万人左右,大学还没开始扩招,所以当时还是供不应求的。但是不到一半的人选择了国家分配的工作,大部分选择了自主择业。

大家之所以不选择国家分配的工作,是因为当时国企效益都不好,很多在破产边缘徘徊,有的发不下来工资。当然也有待遇好的,比如兵工厂和军工设计院,当时都在大山里,生活条件比较差。事业单位当时工资低,比企业工资要低30%左右,比私企低一倍以上,所以很多人更愿意去效益好的私企,虽然当时要去私企还要给学校5000元的教育培养费。(当时5000元不是个小数目,当时大多数国企工资平均工资就三百多,我毕业第一年工资是315元。我之所以选择国家分配的单位就是因为家里没钱,拿不出教育培养费。)

现在大学生找工作难实际上并不一定是工作岗位少的原因,实际上是好岗位少的原因。人人都想让国家分配进工作不累,工资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岗位。这样的岗位别说现在,我们那时候也很难找到。因为那时是国企,事业单位都是死工资,而且很低,我们的一个老师,工作五年的大学讲师才430多块钱。当时好点的私企能开到800元左右,当然这和当时的历史环境分不开:没有高工资,根本吸引不到大学毕业生!而私企当时是最需要大学生的。

现在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有1300万人,还有研究生400万人,这样的数量怎么可能都有好的工作安排。假如按照以前的国家分配制度延续到现在,也照样可以全额安排。怎么办呢,让国企事业单位增加岗位,特别是普通工岗位,几个人拿一个人的工资。比如社会上一个焊工月工资10000,国企本来需要一个焊工,现在招五个,每个人工资2000元,企业年年亏损,职工随时有下岗位之忧。当时的本质就是这样,想拿高工资,好待遇,就要放弃稳定,到民企工作或者创业。当然当时民企和创业环境比现在好得多,生产出来的东西不愁卖。

如果现在还搞国家统一分配大学毕业生,因为毕业生太多,那么大概率双非本科院校学生要去扫大街,打扫厕所了。即使这样还分配不完怎么办,那就安排去大西北改造沙漠吧,以前给大学毕业生的口号就是: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还算是国家正式工,有编制,不知道家长和毕业生能接受吗?

所以当年的国家对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只是表面上看起来不错,实际上问题是很多的。与包分配政策相比,自主择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通过自主择业,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市场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岗位。这不仅有助于毕业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也有助于促进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和人才的合理流动。

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我们需要更加灵活和开放的就业政策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同时,大学毕业生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未来,我们期待看到一个更加公平、开放和充满活力的就业市场,让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岗位,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赢。

大家怎么看?

0 阅读:17

坐看云卷云舒的闲人

简介:做了二十多年外贸,炒了三十年股票,想随便写点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