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 玉箫苒得笔记
明朝第四个皇帝朱高炽这辈子活得实在憋屈。他爹是鼎鼎大名的永乐皇帝朱棣,爷爷是开国皇帝朱元璋,这爷俩都是能骑马打仗的主儿,偏偏到了朱高炽这儿,完全变了样。
他打小就胖得走不动道儿,得靠两个太监架着胳膊才能挪步子。更糟心的是,他爹打心眼里看不上这个长子。
朱棣这辈子最佩服的就是自己爹朱元璋,爷俩都是提着脑袋打江山的硬汉。
他二十多年南征北战,亲手把侄子建文帝赶下台,自然希望继承人能像自己这般英武。可大儿子别说带兵打仗,连马背都爬不上去。每次校场阅兵,朱高炽站在点将台上喘得像拉风箱,看得他爹直摇头。
要说这朱高炽也真不容易。他爹在位二十二年,他就当了二十二年太子。每天天不亮就得去乾清宫请安,二百多斤的身子跪在冰凉的金砖地上,膝盖都硌得发青。
两个弟弟仗着老爹偏爱,三天两头找茬,不是说他监管国政不力,就是诬告他勾结文官。最悬乎那回,赵王朱高燧买通太医,往皇帝药里下毒,转头就嫁祸给太子,差点让朱高炽丢了性命。
好不容易熬到永乐二十二年,六十四岁的朱棣在北征路上咽了气。四十七岁的朱高炽接过玉玺时,龙袍都是临时改大的——监国这些年他又胖了几圈。
可这皇位还没坐热乎,刚把年号改成洪熙,转年开春就突然病倒了。太医院十几个御医轮番守着,汤药灌下去就像泼在石头上,眼瞅着人一天天见瘦,最后竟瘦脱了相。
从登基到驾崩,满打满算才八个月零三天,这在明朝皇帝里排倒数第二,就比那个吃红丸暴毙的泰昌帝多撑了个把月。
要说朱高炽这辈子最大的本事,就是能忍。他爹把京城搬到北平,留他在南京监国。北边打仗要钱要粮,他咬着牙从江南调物资;南边官员抱怨北迁劳民伤财,他得帮着老爹安抚。
老百姓都说洪熙皇帝是个菩萨心肠,他刚一登基就停了郑和下西洋的差事,把宝船厂的工匠放回家种地。
可老天爷没给这厚道人多少时间,有人说他是累死的,监国那些年操心太过;也有人说他是吓死的,总怕弟弟们造反。其实他打小身子就虚,胖症拖得五脏六腑都坏了。
最后那几个月,他强撑着病体安排后事,把镇守南京的差事交给忠心耿耿的老臣,又特意把太子从南京召到北平,生怕自己突然走了,两个弟弟趁机作乱。
果然,他这边刚闭眼,汉王朱高煦就在乐安州扯起了反旗。要不是他儿子朱瞻基早有准备,带着神机营的火铳队平了叛乱,大明江山差点又起刀兵。
后来史官们写《仁宗实录》,都说要是洪熙皇帝能多活十年,大明朝说不定能少打几场仗,多养几分元气。
紫禁城里的老太监们私下念叨,说仁宗皇帝这辈子就像个受气包。年轻时挨老爹的骂,中年受兄弟的气,老了还要遭老天爷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