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本质上是一门理解和共情的艺术。
然而,在关系的互动中,总有一类人让人避之不及,那就是“嘴里全是我”的人。
他们在交流时没有倾听,只有自我;没有关怀,只有自说自话。
这种沟通方式,往往让人感到疲惫甚至窒息。
一、只说自己,忽略他人的存在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朋友兴高采烈地炫耀他最近的升职加薪,言语间难掩自得,而你正准备分享自己最近完成的一个小项目,取得了一点小成就,话还没来得及出口,对方便迫不及待地插嘴,滔滔不绝地继续诉说自己的得意之事,完全忽略了你的存在?这种对话场景无疑让人深感挫败和失落。真正的沟通是双向的、互动的,只有当双方都能够平等地分享彼此的观点和感受,互相理解和尊重,这样的交流才有意义。而一味地自我输出,只顾着表达自己,忽略对方的感受,无疑会把对方的情绪关在门外,将原本期待的交流变成一场自说自话的“独角戏”。
二、将话题主导权变成控制权
“嘴里全是我”的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倾向于将任何话题都强行拉回到自己身上。比如你在谈论天气,他会立刻抢话说“昨天我出门时刚好被大雨淋了”;你聊旅行,他会迫不及待地强调“我去年去那个地方的时候是怎样怎样的”。这种行为并不仅仅是普通的插话,而是一种刻意地将话题中心转移到自身的尝试,背后其实反映的是一种对沟通主导权的强烈控制欲,同时也表现出对他人表达需求和倾诉空间的严重忽视。
三、缺乏真实的共情能力
真正有意义的沟通,离不开一个核心要素——共情。这种能力的本质,是设身处地去感受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立场,与对方建立一种情感上的连接。然而,“嘴里全是我”的人却难以具备这样的能力。他们并不真正关注与你对话时的情绪波动,也很少在心里替你考虑,只一味专注于自己的表达欲。他们可能会用先入为主的态度对你的倾诉作出轻率的评价,甚至显得不屑一顾;他们或许在听到一半时,就迫不及待地用打断的方式把话题拉回到自己身上。这种缺乏共情的沟通方式,不仅让人感到疏离和难以亲近,甚至还可能造成更深的误解和矛盾,使人心生挫败,进而拉开彼此之间的距离感。在这样的互动中,倾诉者的情感诉求得不到回应或尊重,而对话的质量也因此大打折扣。
▼
所谓高质量的沟通,绝不是一个人的滔滔不绝,而是一场双方平等对话的交流。其中,倾听尤为重要。
如果我们总是满嘴“我、我、我”,只顾表达自己的想法,那又谈何理解与包容?
下一次你再与人交流时,尝试闭上嘴,耐心听听对方在说什么。
让对方感受到被关注和被理解,这才是沟通的真谛。
嘴里全是“我”,心里全无“你”。
希望每个人都能学会在对话中减少自我,多一些耐心与包容。
毕竟,好的沟通,是连接彼此心灵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