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的电影名字叫我的姐姐 ,讲述了失去父母的她在面对独立生活还是抚养弟弟的问题上,发展的一段亲情故事

立菘说电影 2023-06-03 21:00:45

电影一开始,张子枫扮演的是安然,她的父母去世了,留下了一个弟弟。亲戚们要求她照顾弟弟,而她却想要去北京读书,整部电影的剧情,就是在这种左右为难的情况下展开的。

乍一看这是一部非常真实的电影,在安然这个角色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女性的反抗和独立。但这一切,似乎都只是一种围绕着女性话题的包装,整部电影的核心价值观还是比较保守、比较陈旧的。或者说,从电影以姐弟为主线的那一刻起,整部电影的内核就已经注定了是一个保守的故事。

这对兄妹的关系在原剧本的设定中是陌生的。从一开始弟弟就一直跟姐姐作对,而当戏剧慢慢地积累和发展起来之后,妹妹并没有签订收养协议,而是将弟弟带回了家,这是一个很正常的剧情,也是一个很好的结局。这个结局是开放的,因为安然有很强的自主性,所以她不会重蹈上一代的覆辙。但问题在于,安然还很年轻,她才刚从大学毕业,很难独自生活,更别说照顾另一个弟弟了。而安然想要去北京上学,自然也在地理上设置了另一个障碍;至于安然一家,剧情中也说过,在现实中,没有人能够真正地照顾自己的弟弟。电影中并没有说出安然带走弟弟后会面临什么样的困境,导演也没有说出她的真实情况,而是随口说出了“走上了另一条路”,这是一种自我欺骗,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达。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只会让角色陷入更大的困境,让她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另一方面,影片对人伦之情的善意描绘,注定了影片的保守内核是不可避免的。电影一开始,安然周围的很多人看起来并不像是好角色:胆小怕事的姑姑,整天游手好闲的叔叔;钟勇,撞死了安然的父母,涉嫌酗酒;仗着自己的家世在医院里横行霸道的女医生;而安然的父母,则是因为“重男轻女”而去世的。但是,随着剧情的展开,这些人物的善良和温暖的一面也逐渐显露出来。

所以这部电影和国内电影一样,都是简单的煽情卖惨。这是一种卖惨,因为它没有人可以抱怨,周围的人都没有错,罪魁祸首早就死了,环境也没有错,每一个角色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如此凄惨,也不知道该找谁抱怨,一切都像是天灾一样,无法控制,最终,他们只能自怜自怜地哭泣。而在剧中,每当女主角遇到困难时,都会配上一段感人至深的乐曲,以此来烘托悲伤的气氛,那种催泪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我很怀疑,用这么简单的剧情来表现女性的处境,除了让观众流泪之外,还有什么意义?如果仅仅是这样简单地表现出来就够了,那么,我们在社会新闻里经常看到的女性遭遇,哪一个不是比戏剧里那些煽情的情节更加深刻和值得深思的呢?

剧作在阐述女性问题的同时,也想突出姐弟情中的人性温暖,想要兼顾两个人的利益,结果就是顾此失彼,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一个矛盾的问题。如果弟弟只是一条支线,以姐姐和姑姑的关系为主线,将两代女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最后的和解,那么在温暖的同时,女性这个主题也会更加贴近,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让人无法理解。或者,他可以将重点放在姐弟关系上,将家庭关系中的普遍情感表现出来,这样就不需要加入太多的女性元素,让电影看起来更加完整更加纯粹。

而现在为了兼顾人性和女性主义,电视剧在这两个方面都失去了力量。女权主义就更不用说了,“姐弟情”在另一端处理得很匆忙。很多观众都觉得弟弟变得太快了,这也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演绎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弟弟不是不成熟,只是戏剧上把太多的篇幅放在了另一个主题上,没有对二人关系做好细致的铺垫,也没有把弟弟的性格刻画好,导致弟弟突然对姐姐有了感情,还很主动地给领养人打了电话求领养,这在戏剧上其实是缺乏说服力的。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