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朱允炆在靖难之战中战败,汉景帝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获胜

高娃历史谈 2023-02-12 17:44:15

全文共1359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在历史上,神王削藩的例子很多,刘邦削藩,明成祖朱棣削藩,康熙平定三藩,统一国家。

这是典型的皇帝对地方贵族的胜利,但也不是每一次都能取得胜利,就像明朝的建文帝,就是因为他占据了绝对的上风。

朱允炆是怎么让自己陷入如此不利的境地的?建文帝时代,明王朝刚刚建立,太祖皇帝虽然将诸侯割据一方,但也削弱了他的军力,但是朱允炆并没有把握好这个机会。

而汉景帝削藩时,虽然面临着强大的诸侯,但最后却力挽狂澜,再加上周亚夫的积极参与,削藩,平息了七国之乱,这两个皇帝在削藩政策上有什么区别?

雇员差别

在一场战争中,将领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朱允炆虽然占据了上风,但却没有派上几个骁勇善战的大将,反而让耿炳文这个老头子当上了大将军。

朱允炆节节败退,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也派了过来,但朱允炆虽然是个将军的儿子,但只会做一些空头支票,所以他的手下败得很惨。

相比之下,原本要对付的是各路诸侯,个个实力雄厚,吴王刘濞更是蠢蠢欲动,以“清君侧”之名,准备取代他。

而此时,汉景帝册封周勃之子周亚夫为平叛统帅,一举击溃叛军,周亚夫在汉景帝多年之前便得到了重用,在他极力主张削藩之前,汉景帝便视周亚夫为未来战事中的统帅。

策略上的差别

当然,战争的胜利和失败都是在双方彻底决裂之后才会发生的,而在战争开始前,这场战争的较量就显得更加激烈了。再看建文帝,手握近百万大军。

文臣武将的支持,再加上太祖皇帝的旨意,前期削藩的速度很快,但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就是不忍心杀朱棣,甚至还特意叮嘱军队,不能对朱棣不利,否则他会被人说成是弑君。

相反,在七个国家的叛乱中,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提出削藩的大臣全部处死,以除去叛逆的“名号”。

汉景帝在掌握了主动权后,不让叛军有丝毫的喘息之机,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平息了七国之乱。

可以说,两人的谋略差距太大,汉景帝也做了充足的准备,但建文帝缺乏帝王的威严,行事谨慎,错过了最好的机会。

不同的对手

当然,这也是因为他们的对手不一样,虽然要对付的是七个强大的诸侯,但他们并不团结,吴王刘濞更是仗着自己的权势,在各大诸侯国中横行霸道。

如果过早地将自己的野心展露出来,没有足够的筹码,谁会愿意冒这个险?而且,藩王们一旦结盟,各自的军队就会分散开来,各自保留力量,而藩王们则是生怕自己的财富被别人抢走。

结果被汉景帝逐个击溃,七国联军就成了一群乌合之众。而朱允炆,虽然前期削藩,让一些藩王忌惮,但也要面临朱棣的挑衅。

朱棣身为“马上皇帝”,一生征战沙场,麾下更有一群忠臣武将相助,加之建文帝急于削藩,其余藩王为了保全自身,都在观望,谁也不会真心相助。

如此一来,太祖陛下精心策划的诸王计划,也就失去了效用。汉景帝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他早有准备,一旦叛乱,他就会杀死晁错。

再加上周亚夫的军事和外交上的强势,很快就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景帝更是施展了君权,废除了大部分的藩王,加强了朝廷的力量。

相比之下,朱允炆一心想要以自己的实力去讨伐其他藩王,却没有考虑到其他藩王的利益,所以他不得不和朱棣针锋相对,但不管是天赋,还是心性,朱允炆都比不上朱棣。

靖难的失利,更多的是因为朱允炆没有联合其他藩王,与朱棣作对,就连他麾下的将军们,也无法掌控,最终,李景隆亲自开了南京城的城门,迎接了他,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讽刺。

参考文献:《汉书》

1 阅读:131
评论列表
  • 2023-03-01 16:50

    明朝后期是由封建社会转型资产社会,资产阶级代表东林党是最大的势力,保皇派魏忠贤也仅能维持皇权的苟延残喘,崇祯没了魏忠贤的帮助,那就是完全的被社会抛弃。崇祯的罪过是跟虚君的时代潮流对抗,输光了还宁死不南迁,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动荡。如果能南迁到资产阶级大本营,皇权虽正式落幕,但明朝也就正式完成资本社会的进阶。

高娃历史谈

简介: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