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看清宫剧的小伙伴们都知道,一到冬天,剧里的娘娘们手上都会多一件东西,那就是手炉。此手炉形制长方,炉身转折处圆润,铜质精良,乃收藏之雅器。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炉长方直口,下有四足。盖面为仿藤编线,做工精致。炉外壁两面开光可人物纹,可见花树流水,人站在树下,弯眉带笑。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手炉,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炉,多为铜制。它是旧时中国宫廷和民间普遍使用的一-种取暖工具,与脚炉相对而言。因可以捧在手上,笼进袖内,所以又名“手”、“捧炉”、“袖炉”;炉内装有炭火,故也称“火笼”。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诗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手炉,是在火炉的启示下演化而来的。手炉作为取暖工具在我国历史悠久,其起源说法不一。一说源于春秋时的楚国。楚地潮湿,楚人将香草放入带孔的熏炉中焚烧散气,继而发明手炉;另一说是源于隋代,隋炀帝南巡到江苏,天气寒冷,当地县官让铜匠做了一只小铜炉,内置火炭,献给炀帝取暖,炀帝称之为“手炉”。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手炉在明清最盛行,从侧面反映了传统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清末以后逐渐衰落,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只在江浙一带还有少量生产。随着社会的进步,手炉逐渐失去了使用价值,但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收藏爱好者喜爱的艺术品。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温馨说明:文章源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