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对印度的影响首先是经济领域,其次是官员构架,而后在文化上对印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经济
19世纪,人们对诸如黄麻、含油种籽、小麦、棉花等原材料的需求极大。这些商品通过新建的铁路网被运送到海港,铁路网到1870年时全长4000英里,到1939年时全长41000英里。苏伊士运河的通航使货船在伦敦和卡拉奇之间行驶的距离从10800英里缩短到6100英里,从而便利了印度原料的出口。因而,印度成为世界重要的原料产地。由于这些原材料的价格很高,整个19世纪印度的贸易都是顺差。
印度原本应将剩余资本用于发展现代工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直到今天,印度注定仍处于不发达国家的危机状态。英国并不试图促进印度的制造业,而且在某些关键领域如纺织业还积极地加以阻挠。
因此,印度没有机会建立关税以保护本国的新兴工业,抵抗从英国工厂源源流出的廉价机械制造品的浪潮。印度经济历史学家将这一现象称为“流产的现代化”。印度已进入国际市场,并赚取了大笔资金,但其过时的国民经济却没有发生结构性的改变。
与此同时,由于西方的医疗科学、卫生措施和饥荒救济安排,印度的人口从1872年的25500万上升到1921年的30500万。在欧洲,早些时候也发生过类似的人口增长,但被城市中涌现的新工厂吸收了。因为在印度没有出现这样的工业化,几百万新增人口只能重新返回农业。他们自然对土地形成了巨大的压力。直到今天,这仍然是印度经济中最尖锐的问题之一
2官员构架
英国对印度统治的效率反映在印度官员的构成中1900年时,在印度的英国文职行政官员总共有4000人,而印度的文职行政官员有人500000人。1910 年时,印度军队由69000名英国人和130000名印度人组成。这一少数的英国士兵和官员统治了人口众多的、幅员辽阔的次大陆。
3文化
1823年,当时英国任命了一个公共教育委员会以决定教育政策。在以后数十年间,一种国家教育制度被制定出来,它包括大学、培养教师的师范学院、 中学和为群众开办的地方小学。1885 至1900 年间,大学和学院的学生人数从11000人上升到23000人,中学的学生人数从429000人上升到633000人。同时,印刷机的采用大大促进了印度的文化生活。梵文著作成为公共财产而不是成为被婆罗门小心翼翼地守卫者的专利品。报纸不仅以英语,而且以近代的各种印度语言出版。
英国人还采用英语作为受教育者的共同语言,之后出现的语言的统一也同样重要。
当英国人开办学校时,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大不相同,热切地成群结队地涌向学校。通过这样做,他们在两个方面得益:他们在新的官僚机构中担任职务,他们由于与西方的交往而经历了心智的复活。
这些发展深深地影响了印度的文化氛围。但它们没有影响到群众,群众仍然是完全未接受教育的。 最初,它们也没有影响穆斯林,穆斯林仍然普遍地敌视新的学校和书籍。因而,英国教育变得几乎为为数不多的印度教上层阶级所专有。但是,这足以引起一个已持续到现在的连锁反应。英国教育创造了一个熟悉外国的语言和文化、接受自由主义的、理性的思想意识的印度人的新阶级。这一接受西方教育的阶级,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来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场民族主义运动,而且印度人运用西方的政治技术。报纸,讲台上演说,编写小册子,群众集会,规模庞大的请愿,等方式。这一运动最终导致了印度的独立。
印度国民大会党领袖,如莫罕达斯甘地, 希望建立一个独立统一的印度,让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和谐相处,但大部分穆斯林仍然希望建立属于本教的独立国家。由于印度人坚持国家独立行动,英国在“二战”后决定让印度独立。
尽管原本的计划是建立统一的印度, 但是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派别冲突证明这个计划不太可能成功。英国政府和印度领导人达成协议,英国于1947年8月撤出印度,印度分成两个独立国家。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成为印度教印度的总理,而穆罕默德,阿里,真纳成为穆斯林巴基斯坦的首任总督。
巴基斯坦分为西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印度处在中间。西巴基斯坦的富有和强大引起东巴基斯坦的反感,导致双方关系恶化。1971 年,内战爆发,东巴基斯坦在印度的帮助下建立孟加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