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经典丨陆俨少、宋文治、周昌谷的丹青之谊

美术报 2020-12-27 00:01:16

12月25日,由陆俨少艺术院、宋文治艺术馆、周昌谷艺术馆联合举办的时代经典—— 陆俨少、宋文治、周昌谷艺术作品展 ”在浙江省市乐清周昌谷艺术馆拉开帷幕。 展览将展出陆俨少、宋文治、周昌 谷三人各个时期的经典力作,辅以他们之间相识交往的文献资料展示,在深入系统的 了解三位国画大师艺术成就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他们背后的丹青之谊。

展览现场

20世纪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文化上中西、古今之辩的争论影响了当下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艺术形式——中国画。中国画在上世纪的探索和发展主要有两个方向,一种是主张以西方的艺术理念和方法来改良本土的绘画传统往往被称为革新派或融合派;另一种是在传统中国画内部寻找变革方案,以借古开今,往往被称为传统派或延续派。在这两种方向之上又因为具体的艺术理念或地域风格的不同,形生了各种绘画流派和不同的地域画风,进而又出现了风格多样且成就突出的的代表画家群体,大师云集,群星璀璨,正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展览现场

陆俨少、宋文治、周昌谷就是其中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家,他们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既体现了主观的艺术选择,又体现了客观的时代影响。

陆俨少以其深厚的传统文人的修养,寓诗、书、画于一炉,开创陆家山水”,艺术成就斐然,成为我国当代杰出的山水画大师。宋文治一生致力于山水画的继承、创新和研究,将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山水和当代生活的观察与体验融入艺术创作之中,从传统绘画中提炼出新的时代精神和笔墨意蕴,为推动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周昌谷致力于中国人物画教学与创作,与李震坚、方增先、顾生岳、宋忠元等共创浙派人物画”,建立了现代中国人物画教学新体系,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

展览现场

陆俨少与宋文治在1940年代末相识于嘉定南翔,此后,亦师亦友的关系贯穿了两人的艺术生涯;陆俨少与周昌谷则因1960年代初都曾在浙江美术学院任教而相识,两人年龄相差廿岁,书画艺术使二人相识相知。

自1948年算起,陆俨少与宋文治的交往与友情已达半个世纪。亦师亦友,彼此观照,陆宋之交也成为画坛上的一段佳话。与其相似的还有张大千与谢稚柳,他们都是在个人艺术生涯发兴之初相识,因志契道和,在艺术成长道路上又各自走上艺术的高峰。

陆俨少《行草自作诗一首》135.8 ×69.4cm 1990年

陆俨少比周昌谷年长廿十岁,1962年,陆俨少受潘天寿相邀,赴浙江美术学院执教,教授国画系山水科四、五年级的学生,当时课程任务并不繁重,教学之余,陆俨少常与陆抑非、姚耕耘等老友新朋聚坐谈艺,也是在此时,陆俨少与同在学校任教的周昌谷相识。 假日,三五好友相约西湖边虎跑或苏堤等处,品茗赏景,颇得清闲之趣。

陆俨少早年深受王同愈、冯超然的提携教诲,至晚年仍写下常怀夫子携,历历记犹新”的感怀诗句,可见陆俨少对待师情、友情之真切,与宋文治、周昌谷相交相知亦是如此。

展览展示

陆俨少 《第一天穿草鞋》 95×47cm 1957年

陆俨少 《上山下乡支援农业建设》77×34cm 1958年

展览选取了三人艺术生涯中的重要作品,隽永深穆的陆俨少,苍润温雅的宋文治,清新苍郁的周昌谷。通过此次展览可以使观者更好的了解二十世纪中国画坛背后探索与革新的艺术历程。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陆俨少开始他的人物主题性创作实践,如本次展览所展示的《第一天穿草鞋》《上山下乡支援农业建设》,作品中对人物的刻画十分形象生动,在重视造型的基础上结合其自身重笔墨的艺术特色,独具一格,同时面向人民大众,走向社会生活,是充满希望的新生活风貌的写照。

陆俨少《灵峰耸秀》48×34.5cm 1963年

陆俨少 《雁荡铁城嶂》46.5×31cm 1963年

雁荡山位于浙江省之东南,多奇山秀水,有东南第一山”之誉。陆俨少先生于六十年代在浙江美院任教之时便常带学生去雁荡山写生创作,之后又多次前去,所以在写生一题材中对雁荡山多有描绘。《灵峰耸秀》《雁荡铁城障》两件作品就是1963年陆俨少先生带美院学生雁荡写生时所作,作品细密厚重的画面特点也是早年写生的典型风格。

陆俨少《雁荡岩瀑》96×59.1cm 1985年

《雁荡岩瀑》作于1985年,作品中笔势深厚老辣,用墨丰润洒脱,点、线、面各种元素运用自如,大面积的点厾用墨中穿插着笔线勾勒的云水,干湿、燥润、缓急、轻重、虚实各种元素碰撞而出的迤逦美韵跃然纸上。在章法构图上,留白之法已经运用成熟,画面明朗大气,将黑白运化巧妙的运用在全副作品当中,不漏痕迹,自然天成。整个画面静中育动、磅礴流转的态势直撼人心。

陆俨少《满峡开帆》95.7×57.8cm 1978年

代表陆俨少重要艺术成就的峡江系列”自是必不可少,画中多江流湍急、云霾霭霭、高山穷谷、变化万千。《满峡开帆》作于1978年,此画以俯瞰视角入笔,令人有下临千尺之惊叹,画面下部山石峭壁,上部流动江水,一动一静,险绝之势顿现。此时陆老山水画正值成熟期,画水法为留白与密线结合,以破江水之平,更添一种奔涌、浩淼气势。

宋文治 《松隐觅句图》 61×36.5cm 40年代

临摹古人作品并从中学习传统的经典绘画经验,是每一位中国画所经历的不二法门。宋文治1947年经朱屺瞻介绍拜张石园门下,同时问道于朱屺瞻、陆俨少,此后经陆俨少介绍拜吴湖帆为师。这一时期,宋文治转益多师,眼界大开,逐渐从最初的明清四王”一脉上诉到宋元诸家,为后来的面貌创新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基础。《松隐觅句图》就是这一时期仿古系列的代表作品,作品参用王蒙笔意,林木丰茂,山石细密,强调笔线的塑造能力。

宋文治《新安江上》113×70.5cm 1964年

从《山川巨变》开始,宋文治在以传统笔墨描绘现代大型建筑场景与画面协调的经验上得到了很好的积累,为以后类似新国画题材的创作打下了基础。1964年,宋文治为人民大会堂江苏厅创作运河题材布置画,远赴浙江桐庐写生,参观新安江水电站,搜集创作素材。期间,宋文治连续创作了两幅《新安江水库》,其中一件便在我们此次展览中得到展出。该作品取水电站全貌,辽远开阔,景貌壮美,其中,笔墨塑造、构图经营、设色渲染无不显示出画家深厚的传统素养。

宋文治 《春到江南》91×67cm 1979年

江南以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气息位画家、诗人的才情提供灵感和想象,宋文治长期生活在江南山水间,深受清雅秀丽,润泽华滋的江南山水潜移默化的影响,再加上受吴地传统和前辈画家的影响,因此,江南水乡可谓是贯穿宋文治整个创作生涯的艺术母题。《春到江南》作于1979年,描绘了苏州洞庭山麓远望太湖的景观,图中林木分别以墨与色点缀,墨色蕴厚,色彩淡丽,一幅画中墨与色的运用毫无冲突之感,说明宋文治对二者有着精熟的运用和掌握。

宋文治 《黄山云起》96×46.5cm 1983年

宋文治 《黄山晴雪》67.8×45.4cm1996年

黄山题材自古被画家们反复描绘表现,清代的石涛、渐江、梅清,近代的张大千、刘海粟等都有相关作品传世,宋文治对黄山同样有着强烈的创作表现情感。宋文治反复进行黄山题材的创作,既与其传统山水画的修养有关,也与其不断思考笔墨的创新以图绘新社会景象有关。

宋文治 《轻舟已过万重山》70×49cm 1979年

宋文治 《轻影迎风图》81.8×68.8cm 1990年

此外,展览还展出了宋文治表现诗境与峡江结合的《轻舟已过万重山》及花鸟画《清影迎风图》。

周昌谷《 黄宾虹先生像》 92.8cm×61.2cm 1959年 周昌谷艺术馆藏

周昌谷《吴昌硕先生像》95.5cm×63.5cm1960年

周昌谷在绚烂而短暂的艺术生涯中大胆进行中国水墨写意绘画中色彩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力求熔古今中外诸元素于一炉。

这张《黄宾虹像》是周昌谷最早也是最好的宾虹画像图之一。描绘的是对景写生的情景,宾虹先生一手拿铅笔一手拿着速写本,端坐椅上,聚精会神地在观察,这是落笔前的那一刹那,非常传神。人物面、手部用线条和敷以浅绛来表现,衣服则是用破墨、焦墨等丰富墨法参以线条来表现,把中国传统的用笔用墨表现得更为充分和淋漓。昌谷敬重黄老,对黄老作品钻研很深,有意吸收用笔用墨之法,甚至自觉地将其山水技法引入人物画。

周昌谷《喜讯传来》82.8×44.2cm1976年

周昌谷《山花开也》 82 ×35.6cm 1979年

《两只羊羔》作于1954年自甘南藏区考察后, 画中藏族女孩俯倚在围栏上,口衔草枝,赤着的双脚交叠,美护地看护着前方的两只羊羔,背景远远地可见到羊群,水墨淡彩,构图简洁明快,线条生动肯定,全图充满藏区风情。作为周昌谷先生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此次展览也将《两只羊羔》以高仿品的形式展出,以使观众对浙派人物画以及周昌谷艺术有更全面了解。

周昌谷《芙蓉三变》69.3×71.8cm80年代初

周昌谷《两个羊羔》79 ×31.1cm1954年

同时,三馆还将分别提供170余件陆俨少、宋文治、周昌谷作品的高仿复制品,在菊园新区陈家山荷享艺品、安亭文体中心震川美术馆、上海外国语学校嘉定外国语学校、嘉一附小举行一展多点”的公共教育播普展,与陆俨少艺术院的真迹原作展同步开放,展览多地联动,再现三家经典。

12月25日下午,孟冬时节,雁荡山下,值时代经典——陆俨少、宋文治、周昌谷艺术作品展”在乐清周昌谷艺术馆展出之际,在乐清博物馆一场关于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讲座也如火如荼的展开。 为了更好地推广中国传统山水画及解读陆氏山水”的 艺术成就,主办方特别组织了由嘉定区文联主席、陆俨少艺术院院长王漪主讲的理气·灵变——陆俨少山水画赏读与技法解析”学术讲座。

在讲座中,王漪院长首先谈到了解读陆氏山水”的核心理念,他以理气、灵变”来概括。 此外,结合本次展览所展示的4件有关雁荡山的写生与创作,谈到陆俨少先生在山水画创作中的雁荡山情结。 后又为听众讲解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知识,如什么是中国画”以及传统中国画的意义”等基本概念,对陆俨少山水画艺术的精髓进行了生动形象的解读。 对于陆氏山水”王院长有他独特的见解,他认为陆俨少先生推陈出新、学古而不泥古的艺术成就,与十分功夫,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的治学理念,尤其值得我们当下每位画家关注学习。

王院长还分别对中国山水画笔墨基础以及山水画树石基本画法进行了详细解读与现场示范,引起了现场山水画爱好者的一致共鸣,尤其是在作品点评互动环节,对观众作品的点评,指出作品中哪些是好的需要继续保持,哪些是需要改进的问题,回答并解决了观众平时习画中的一些难点和疑惑。

对传统中国绘画与”陆式山水有着多年研究与实践经验,更有着他独到的艺术见解与理念,使得王漪院长的这场活动有了特殊意义。(梁琳 陈以超)

编丨若素

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