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重茬地块绿霉频发防治,菌渣还田处理技术,半年数据,可持续轮作模式解析
在农场的角落,有一片木耳种植地,这可是李大爷的宝贝。这片地之前种出来的木耳又大又厚,品质特别好。李大爷每天都要来这儿看好几遍,就盼着木耳丰收能卖个好价钱。
可最近啊,这情况就不妙了。李大爷发现木耳地里出现了好多绿毛,一丛丛的,看着就心烦。这些绿毛就像恶魔一样,在木耳的地盘上肆意生长。木耳本来好好地长在木架上或者地垄里,被这绿毛一搅和,长得就差了。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绿毛越来越多,三天过去了,原本一小片,变成了巴掌大的一块;七天之后,好几垄木耳地都未能幸免。
李大爷着急啊,他给远在南方的朋友老张打电话,老张种木耳也有年头了,老张说他在华南地区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不过那边湿度大,温度又比北方高一些,木耳绿霉发生得早,从发现有绿毛到大面积泛滥,顶多半个月。李大爷在华北,虽然湿度没那么大,可温度变化大也有麻烦。这时候李大爷才意识到,这可能是重茬种木耳惹的祸。
重茬种木耳为啥会有这么多麻烦事呢?原来啊,每次种木耳完,木耳生长消耗了土壤里的很多养分,而且木耳废弃的菌渣要是处理不好,就会成为病菌和害虫滋生的温床。时间一长,土壤的肥力就下降了,结构也变坏了。就像人老是吃一样的东西,身体会出问题一样,木耳地在同样的土壤里反复种,也扛不住了。
这时候就不得不提菌渣还田处理技术了。在东北有个种植木耳比较早的地区,那里的农民朋友就总结出了一套方法。在一块木耳田,种完木耳后,他们不是着急把菌渣扔掉或者烧掉,而是先把这些菌渣收集起来。他们发现,把菌渣平摊在地里,用一些特殊的草木灰加上自己调配的土杂肥,按一定比例混合。这些草木灰是从烧柴火剩下的灰烬里收集来的,土杂肥则是农田里的落叶、秸秆等堆肥而成。
过三天,再去看看这片处理过菌渣的地,会发现有一些小虫子被菌渣散发的气味吸引了过来,在菌渣里钻来钻去。这其实是个好现象,因为这些小虫子很多是害虫的天敌。再过七天,一些微生物也开始活跃起来,这些微生物能把菌渣里的营养物质慢慢分解转化。
一个月过去了,这片地施了大量还田处理后的菌渣的木耳田,木耳长出来的时候,明显比没有处理的要健康,绿毛的情况也很少出现。到了半年的时候,有数据显示,经过菌渣还田处理并轮作的木耳田,木耳产量提高了大概两成,而且木耳的品质特别好,市场上的价格也比老种法产出的木耳要高不少。
对比不同品种的木耳,比如东北的黑木耳、南方的毛木耳和四川的黑木耳。东北黑木耳生长缓慢但是质地厚实,在适应菌渣还田和轮作处理方面表现较好。如果连续种植没有处理好,第二年黑木耳会有明显的生长缓慢现象,大概产量会下降三成。南方的毛木耳生长速度快,对绿霉相对没那么敏感,但如果连年种植同一块地,二十天左右就会出现一些生长不良的情况,产量会下降一成半。四川的黑木耳生长环境和东北有所不同,它的菌渣还田处理要更注重发酵的时间,一般比东北黑木耳处理菌渣的时间要多一周,不然在后续种植中容易出现绿霉,而且影响产量,大概会减少两成左右。
菌渣还田处理技术可不是随便弄弄就行的。在不同的地形地貌下也要有不同的做法。比如说在山地种木耳,地势本来就有坡度,菌渣还田的时候就要注意不要让菌渣因为雨水冲刷而流失。在平原地区种木耳就相对容易一些,可以把菌渣均匀地撒在地里,然后深耕。像在湖北的一些丘陵地区种木耳,农民在处理菌渣还田的时候,会把菌渣堆成小垛,然后在地里挖出一道道沟,把菌渣垛分开放到沟里,再覆土,防止雨水把菌渣冲走。
可持续轮作模式也是解决绿霉频发问题的好办法。在山东有个地方,农民朋友特别聪明。他们种木耳的同时,会搭配着种一些别的农作物。比如说,在木耳地的间隙种上大蒜。大蒜有特殊的气味,能驱赶一些害虫,而且大蒜生长过程中的根系分泌物会改变土壤的一些微环境,抑制绿霉的生长。还有,木耳收获后,接着种大豆。大豆根瘤菌能固氮,能补充土壤里的氮元素,让土壤更有肥力。
这种轮作模式有什么好处呢?时间一长就显示出优势了。刚实行这种轮作模式的时候,木耳地里就绿霉泛滥的次数就从每年三次左右,降到了几乎不泛滥。半年来,土地的肥力不仅没有下降,反而略有上升,土壤结构也变得疏松多孔。
在河南的一个小镇,也有一位木耳种植户王大哥。他一开始也不懂这些,就是按照老传统种木耳。结果连着种了三年后,木耳产量越来越低,质量也不行。听了技术人员的建议后,他开始搞菌渣还田和轮作。他把自己家旁边的一块小地分成几块,一块种木耳,一块种绿豆,一块种白菜。轮着来。他发现,这样种出来的木耳,不仅产量上去了,而且采摘下来的木耳看起来晶莹剔透,拿出去卖,特别受顾客欢迎。
可是啊,菌渣还田处理技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些农民朋友在操作的时候,没有按照科学的比例混合菌渣和肥料,导致菌渣发酵不好。还有就是在轮作的时候,不知道选择什么作物来轮作,选错了作物,反而影响了木耳的生长。
木耳重茬地块的这些防治措施,包括菌渣还田处理技术和可持续轮作模式,都对木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进一步探索更多适合不同地区的轮作作物组合呢?是不是有更好的方式来监测土壤状态,以便及时调整菌渣还田的处理策略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说不定在大家的讨论中,我们能创造出更适合木耳种植的新模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