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与学渣女儿:不报辅导班、考倒数第一,接受孩子的平庸

明月讲史 2023-12-28 16:16:21

“爸爸,不学习你就不爱我了吗?”

小学一年级的女儿眼泪汪汪的看着丁延庆。她的数学小测不过关,英语课也没听懂,丁延庆被老师叫到学校里接受了好一顿教育,回家之后又把女儿教育一顿。

可她毕竟还是个七岁的孩子,看着疼爱自己的爸爸因为学习变得“凶神恶煞”,女儿哭的满脸通红,问爸爸是不是不爱自己了?

丁延庆心里也不是滋味。他和妻子双双北大毕业,按说不管是基因遗传还是后天教育,女儿都应该比其他孩子领先才对,怎么能落到全班倒数的地步呢?

他不想拔苗助长,但也不甘心让自己的孩子落于人后。

到底应该怎么对待自己这个平庸的孩子?

1、欲速则不达

丁延庆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女儿七岁的时候在北大附小入学,开始读一年级。上小学之后夫妇二人对于女儿的教育采取的是放养模式,让她先自己学,实在不行再问老师或者是问父母。

他们本来觉得一年级的小娃娃没必要管的太紧,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最重要,但一个月之后,女儿的班主任老师就把丁延庆叫到了学校。

原来,女儿在最近的数学测验中考了倒数第一。

考察十以内的加减法,一共四十道题,全班36个同学只有女儿没通过。

“这是在幼儿园的时候就教过的知识,要不您回家的时候再给孩子巩固一下吧。”

丁延庆和老师沟通完,感觉百思不得其解。幼儿园老师教的时候,女儿就坐不住,一直听不进去,他不明白到底是哪里的问题。

和女儿一样大的时候,丁延庆被村里人叫神童,能自己把新华字典背下来,识记能力比同龄人超过一大截。

就算不遗传,也不至于倒数第一这么离谱啊。

之前夫妻两人还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可是现在女儿的情况让两人觉得不太对。丁延庆怕同学甚至是女儿自己,给自己贴上不好的标签,准备着手抓她的学习了。

结果还没等他开始,班主任又发过来一段英语老师讲课的视频。

视频里,英语老师全程用英文讲课。当其他同学听的津津有味时,自己女儿却神游天外。

她好像不知道老师在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丁延庆有点生气了,他拿着视频问女儿为什么不听课,女儿却回答:“听不懂”。

北大附小的英文课是全英授课,没有中文,他觉得毕竟女儿之前英语启蒙学的太少,听不懂英语老师的讲课也算情有可原。

可过了没几天,丁延庆就把自己的想法推翻了。

几天之后,在一次班级活动中,丁延庆通过其他家长知道了一个让他感到震惊的事实:一群7、8岁的孩子,掌握的英文词汇量已经有上千个。

这差距太大了,这相当于中学水平啊。丁延庆心里有点不安,他意识到女儿落下的确实太多。晚上回到家,夫妻二人第一次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进行了讨论。

“听不懂是因为词汇量不够,先开始背单词吧。”两人学习经验丰富,很快制定出详细的学习计划来,只要女儿照做,成绩肯定会提上来的。

但在教导女儿背单词的过程中,丁延庆又发现了一个大问题。

自己女儿在学习的时候总是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不管学哪一门都是三分钟热度。

平时一向好脾气的丁延庆也逐渐严厉起来,收起慈父心肠,严格的对女儿进行了全方位的补课。

下午四点左右女儿放学后,他把她接到办公室来完成作业。先背书、记单词,晚上再写作业、复习,精准利用好时间。

但是孩子不是机器,对于一向活泼好动的女儿来说,写作业的这两个小时简直就是战斗。

丁延庆教书多年,面对台下几百个学生都游刃有余,但辅导女儿做一年级作业却让他身心俱疲。

父女二人在办公室斗智斗勇,一开始他还能耐心教育,后来女儿耍无赖次数多了,他也开始大呼小叫,十以内的加减法把北大教授折磨的筋疲力尽。

一转眼到了期末考试,女儿的确进步了许多,但也有了严重的厌学情绪。

当从云南工作趁放假回北京的妻子看到女儿后,明显的发现女儿状态不对。

之前活泼好动的孩子变得沉闷起来,不仅之前脸上的笑容消失了,这几个月的时间里甚至都没长个。

丁延庆的妻子担心再这么下去,女儿学习成绩没上去,心理先出问题了。

夫妻两人沟通之后,丁延庆也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些激进。这几个月来,只顾实行高压模式的抓学习,却没考虑女儿的身心成长。

于是,丁延庆决定跟女儿好好聊一聊。

这一聊,更让他感受到了强制学习给孩子带来的弊端。

2、每个孩子成长的轨迹不同

每天强制按部就班学习,对七岁的孩子来说实在太严苛,女儿感觉像是被困在容易中的鸟。小小年纪,就已经有了厌学的症状,

而更严重的是,女儿开始担心自己学习成绩不提高上去,爸爸妈妈就会对自己失望,会不喜欢自己,这让女儿对父母有了疏远的感觉。

丁延庆听后,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做法。每个人的成长道路都不一样,培养孩子不是修剪灌木,剪的四平八稳才好看。

他开始回忆自己的童年,想起母亲在自己年少时的教导。

1974年,丁延庆出生于山东,三岁时跟随又家人到了吉林。他的童年是在吉林松原的农村度过的。

因为从小识记能力特别好,村里人叫丁延庆“神童”。6岁的时候,丁延庆的姐姐出门上学,他在家翻着姐姐的字典玩。翻来覆去,他把这本字典给背下来了。

七十年代,中国农村普遍发展还比较落后,虽然农村人的知识水平普遍较低,但也有人喜欢读书。小小年纪的丁延庆会去他们家,找订阅的文学期刊来读。

6岁时,丁延庆凭着在字典上认识的字,读完了他人生中第一本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

虽然对书里面的内容不能理解,但却把故事情节都记了下来,一直到现在都没忘。

上了高中后,丁延庆对知识更加渴望。

在整个高中年级里,他是最能利用图书馆的学生。只要没有课,就回呆在图书馆里,阅读一些翻译的外国文学,其中最喜欢加亚马尔克斯的《迷宫中的将军》。

丁延庆自小就展现出了远超同龄人的天赋,面对众人的夸赞,年少的心理难免有些飘飘然,但好在有他的母亲在悉心教导。

回忆起那段时光,他自己也说:“我要感谢我的母亲,她的教导让我避免了和伤仲永一样的下场。”

丁延庆的母亲是一位朴素的农村妇女,对他的期望很高。在当时那个上完初中就算高学历的年代,她希望丁延庆能够上完高中,考上大学,对他很严格。

但是因为所学知识没有难度,丁延庆整天吊儿郎当。母亲严格教育他,有时候还会动手打他。

临近升高中的时候,丁延庆母亲把他从教学质量最差的初中转学到了教育更好的学校。

在认真学习了两个多月后,丁延庆考上了县里的高中。那年他只有14岁,是整个高一年龄最小的学生。

他当时的成绩很好,高一学期末,他考了全校第一,九门学科,八门都是第一,剩下那一科也在全校排名前列。

当时老师就告诉丁延庆,“保持这个成绩,你肯定能考上北大。”

在那个考上大专就不得了的年代,丁延庆从高一就确定好了目标,要考上北京大学。在高一文理分科的时候,因为对文学更感兴趣,他选择了文科。

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丁延庆的生活就只剩下了吃饭、学习和睡觉,每天都过着“344”的生活:吃3顿饭,上4次厕所、睡4个小时的觉。

也是那一年,丁延庆暴露了自己学习上的短板:逻辑思维不够,数学很差。

于是整个高二,丁延庆花费了一大半的精力来学习数学,其余精力才放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上。

后来,丁延庆在高考时以接近满分的成绩考上的北京大学,并且在学校里认识了现在的妻子,两人婚后不久,就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丁延庆的妻子老家在云南。女儿出生后,因为岳母的身体不好,妻子就带着女儿回了老家。

而丁延庆因为在北大担任教授,他开启了两地来回奔波的的生活。夫妻二人各有忙碌,女儿没人管,在那几年都是玩着长大的。

在孩子开始启蒙的时候,丁延庆只是简单的教了女儿一些简单的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他觉得孩子还小,没必要紧张的太早。

一转眼,到了孩子该入学的年纪。女儿顺理成章的进入北大附小,丁延庆本以为孩子的学习只需要按部就班,没想到现实给他上了一课。

3、教育是个大工程

女儿在昆明就读的幼儿园严格遵守教育部的规定,没有教授任何小学阶段的东西,女儿学的启蒙知识和同阶段的孩子相比,落后了一大截。

他给孩子高压政策补了半个学期的课,除了成绩上有所见效,孩子的身心成长乃至于亲子关系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问题。

在一年级的学期结束之后,丁延庆对女儿的教育又重新回到了放养的模式。

夫妻俩逐渐接受了女儿“平庸”的事实,除了必要的作业之外,他们从不再强迫女儿进行额外的补习。

很多周围的朋友都不理解这种教育方式,认为北大教授的女儿以后比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行。

但丁延庆夫妻二人却觉得这没什么不好的。过度教育不仅是对孩子的摧残,更是对两代人的摧残。

此时的丁延庆,心里有了另一个想法:与其盲目的抓成绩,不如把女儿培养成一个思想丰富的人。

而当有人问到:“为什么当初那么强制孩子学习”的时候,丁延庆坦言:

“因为成绩不好的孩子或多或少的会受到歧视,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肯定有负面影响。”

丁延庆不想自己的女儿也受到这种歧视,才会狠抓女儿的学习成绩,没想到却适得其反。

后来,丁延庆发现只要基础不被拉开太多,女儿的成绩就很不错,现在她的成绩已经排在班级中游了。

也有人说,丁延庆能够对女儿实施这样的教育,是因为他自身家庭情况很好。

但丁延庆认为,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对孩子进行过度的干预和压迫。

“严格来说,我并不是接受了我女儿的平庸,就像花的类型不同,开花周期不同,每个孩子也是这样。”

在观察女儿的长处时,丁延庆惊喜的发现,自己女儿在野生动物方面有浓厚的兴趣,甚至能够安安静静的学习动物方面的书籍。

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都承担着教育孩子的责任,但在教育的过程中,唯分数论是万万要不得的。

比起学习成绩,更应该教导孩子们要拥有优秀的人品素质和行为规范。

成为一个诚实、善良、勤奋、靠谱的人,有了这样的特质,无论学业怎样,孩子都会成功和幸福。

1 阅读:192

明月讲史

简介:欢迎大家给我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