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后妻76岁林洙评价林徽因:她从不做家务,不是一位好太太

甜心公主萌萌哒 2024-12-04 16:05:23

注:原创不易,抄袭、洗稿必将深究。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白衫故人

编辑/白衫故人

林徽因与梁思成:时代女性与建筑理想的碰撞

林徽因不太擅长做家务,做饭和打扫这些事都是请了保姆来帮忙的。

这话说出来,就像扔块石头进水里,2004年的公共讨论圈子里顿时热闹起来。

说出这话的人,是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

彼时,梁思成已故去32年,林徽因更是离世近半个世纪。

两位当事人早已无法为自己辩驳,只留下这句话,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发酵,成为后世评说林徽因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这话听起来和人们印象中的林徽因不太一样。

才貌双全、学贯中西,在建筑和文学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这是大多数人对林徽因的印象。

那林徽因这位才女,她本来的样子是怎样的呢?

她在家务和事业、家庭和社会责任之间,是如何平衡的?

林洙的评价,究竟是时代局限性下的偏见,还是对林徽因真实生活的一面写照?

林洙的评价,并非个例。

在一些人的回忆和描述中,林徽因似乎并不热衷于家务,甚至有些“十指不沾阳春水”。

这与传统社会对女性,尤其是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期待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那个年代,“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根深蒂固,女性的主要职责被定义为相夫教子、操持家务。

而林徽因,作为接受过西方教育的新时代女性,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显然与传统观念存在冲突。

这种冲突,也体现在公众对林徽因的评价上。

一方面,她是才华横溢的建筑学家、诗人、作家,为中国建筑史和文学史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另一方面,她又被指责不善家务,不是一个“称职”的妻子。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林徽因形象,也引发了人们对她真实生活的种种猜测和解读。

时代背景下的女性困境:家务与事业的拉扯

想真正了解林徽因,得先看看她生活的那个年代是怎样的。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处于战争频发、社会大变革的风云变幻之中。

“七七事变”后,梁思成一家为了躲避战乱,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

从北京到昆明,再到四川李庄,他们辗转多地,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在这样的环境下,林徽因不仅要面对战争带来的恐惧和不安,还要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担。

正如她的女儿梁再冰回忆的那样,在昆明的那段日子里,林徽因为了家庭,放弃了很多写作时间。

梁再冰坦言:“林徽因大部分时间都在厨房里。”

梁从诫回忆说,在他看来,母亲一直就是个专职做家务的普通家庭主妇。

这些回忆,似乎与林洙的评价不谋而合,都指向了林徽因在家庭生活中不为人知的一面。

在昆明和李庄,林徽因独自承担了所有家务,没有保姆帮忙。

她需要照顾年迈的公婆、年幼的子女,还要处理各种繁杂的家务琐事,例如买菜、做饭、洗衣、打扫等等。

作为一个女人,我自然成了那种典型的家庭主妇,每天起床后就是打扫、擦地、做饭、洗衣服、整理床铺,日子就这样像走马灯一样过得飞快。

这段话,真实地展现了林徽因在家庭生活中的辛劳和无奈。

她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而是一个需要面对柴米油盐的普通女人。

即使在如此繁重的家务劳作中,林徽因也从未放弃对建筑理想的追求。

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研究和写作,为中国建筑史的编写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李庄,林徽因的病情一度恶化,但她依然坚持工作。

梁再冰回忆起母亲在病榻上仍然坚持写作的场景,令人动容。

这表明,即使在身体状况极差的情况下,林徽因也从未放弃对事业的追求。

她对建筑的热情已经深深融入了她的生活。

这种对事业的执着,也解释了为什么林徽因在家庭生活中,可能没有将全部精力放在家务上。

她做建筑,不仅是工作那么简单,更承载着她的梦想和担当。

她立志靠自己的努力,为咱们国家建筑史的研究和保护出一份力。

这种对事业的投入,或许在某些人看来是对家庭的“忽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在一个女性被要求以家庭为中心的时代,林徽因的选择无疑是具有挑战性和突破性的。

建筑理想的执着追求:在国家与家庭间的抉择

林徽因在建筑界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她携手梁思成游历我国15省,实地探访了两千余座古建筑,对古建筑研究及保护领域贡献显著。

他们找到了一座唐代的木结构寺庙——佛光寺,这一发现推翻了日本学者关于“中国没有唐代木构建筑”的说法,同时也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增添了一块新拼图。

在东北大学,他们创建了建筑系,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建筑人才。

《中国建筑史》的编写,更是凝聚了他们多年心血的结晶。

梁思成曾坦言,没有林徽因的协助和灵感,他完成这项任务简直是不可能的。

这些成就,足以证明林徽因在建筑领域的专业性和影响力。

她并非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学者,而是深入一线,实地考察,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中国大地的古老建筑。

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匮乏的年代,这样的工作充满了艰辛和挑战。

林徽因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但她依然坚持实地考察,这种对事业的执着和奉献精神令人敬佩。

她在建筑领域的成就,不仅仅是个人才华的体现,更是她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的体现。

在那个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也为中国建筑学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林徽因的选择,反映了她在国家与家庭之间的艰难抉择。

在一个女性被赋予过多家庭责任的时代,她选择了兼顾家庭和事业。

这事儿挺难的,得下大功夫,可能还得牺牲点啥。

她可能无法像传统意义上的“好太太”那样,将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家务上,但她用自己的方式,为家庭和社会都做出了贡献。

林徽因的经历,也引发了人们对女性角色的重新思考。

女性的价值,是否仅仅局限于家庭?

她们有没有可能在一个更大的舞台上,追逐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呢?

林徽因用自己的人生,给出了一个答案。

这位女性展现了女性既能兼顾家庭,又能在职场上大放异彩,多领域都能做到非常出色。

她的决定,给后来的女性带来了借鉴和灵感。

公众形象与真实生活:解读林徽因的复杂性

林洙对林徽因的评价,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在她的观念里,“好太太”的标准或许就是相夫教子、操持家务。

她可能无法理解林徽因对建筑事业的热爱,也无法理解一个女性在家庭之外的追求。

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导致了她对林徽因的误读。

林洙的评价,也反映了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

长期以来,女性在社会中的价值往往只被看作是家庭角色的体现,她们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常常被忽略。

林徽因的经历,正是对这种刻板印象的挑战。

她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女性同样能在多个领域获得成功,拥有精彩生活。

公众对林徽因的印象,也存在一定的理想化的成分。

人们常常关注她的才华和美貌,而忽略了她生活中的艰辛和挑战。

林徽因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神,她也要面对柴米油盐的琐碎,也要承受战争和疾病带来的苦难。

在昆明和李庄的那些日子里,她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也展现出了坚韧的生命力。

她有缺点,但很真实,很生动,人性魅力十足。

理解林徽因,需要超越那些标签化的评价,去探寻她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林徽因的书信和文章,为我们了解她真实的内心世界提供了一个窗口。

在给友人的信中,她坦诚地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感。

她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神仙,而是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她也会抱怨生活的琐碎,也会感到疲惫和无奈,但她从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这种真实的情感表达,使林徽因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她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明星,而是变成了我们身边的榜样。

她的经历,也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和挑战,重要的是如何去面对和克服。

林徽因在家庭和事业中,都展现出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她或许不是最理想的妻子和妈妈,但她在工作和家庭两头奔波,努力寻求着平衡点。

她对建筑的热情与投入,大家有目共睹。

她凭借自己的才华和不懈努力,在保护中国建筑历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评价林徽因时,应该避免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概括,而应该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她的选择和付出。

她是一个复杂的、多面的个体,她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家庭生活中,更体现在她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上。

结语:走出固有印象,重新发现林徽因的魅力

林徽因的经历,就像是她与时代大潮的一次次碰撞。

她历经风雨,饱受磨难,可始终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梦想不懈追寻。

她在家务和事业、家庭和社会责任之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她可能没有完全符合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期待,但她用自己的方式,活出了精彩的人生。

她的经历,也提醒我们,应该超越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去尊重她们的选择,去肯定她们的价值。

林徽因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建筑领域,更体现在她对女性角色的突破和挑战上。

在一个女性被要求以家庭为中心的时代,她选择了兼顾家庭和事业,并在这两个领域都取得了成就。

她的决定给后来的女性带来了学习的范本和灵感。

她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女性能拥有的无尽潜能。

林徽因的故事,值得我们去铭记和反思。

她的精神,将继续激励着更多女性,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重新认识林徽因,需要我们放下成见,以更客观、更包容的态度去看待她的选择和付出。

她不是完美的,但很真实,很有生命力,身上有着人性的温暖。

她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也是一位女性的传奇人物。

她的故事,将继续被传颂,她的精神,将继续闪耀。

我们应该记住的,不仅仅是林徽因的才华和美貌,更是她对理想的执着,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对女性角色的突破。

她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个关于时代、关于女性、关于理想的故事。

0 阅读:2

甜心公主萌萌哒

简介:甜心公主萌萌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