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的代差,会有什么结果?
以彤谈国际
2025-03-30 15:36:41
本文摘自本刊2025年2月的《从战斗机代差,看六代机标准会是什么样?》一文。 战斗机的每一次换代,其驱动力都来自于核心理论和技术的全方面突破。能量机动理论指导下的低翼载新型气动布局、涡扇发动机带来的高推重比、放宽静稳定度的线传飞控系统,共同造就了四代机对三代机在机动性上的绝对优势。
▲ 这张著名的照片直观地反映了F-16和F-4之间的代差。F-16已经转了3/4个弯,F-4才刚转到一半,而且转弯半径大了一倍。F-16C的推重比为1.095,最大瞬时盘旋速率24.8°/秒,最大稳定盘旋速率21.5°/秒;F-4E则分别为0.94、16.2°/秒和12°/秒。 这样的代差在实战中则是一边倒的胜利。 1981年在利比亚爆发的锡德拉湾空战中,美国和利比亚出动的都是可变后掠翼战斗机,但四代的F-14双机依靠更优秀的机动性在1分钟内轻松击落两架三代的苏-22。8年后的第二次锡德拉湾事件犹如是第一次的翻版,2架F-14从中距离发射“麻雀”导弹打到近距离格斗,用8分钟时间击落2架米格-23。
▲ F-14A战斗机发射AIM-54“不死鸟”空空导弹
▲ 苏-22战斗机 在1982年爆发的贝卡谷地空战中,以色列投入四代F-15、F-16对阵叙利亚的米格-21、米格-23等二、三代机。双方战斗机除了机动性的差别,以军战机还拥有更先进可靠的雷达和导弹、不受地面管制的灵活战术、单向的电子战干扰、气泡型座舱盖带来的全向视野以及预警机的空中指挥,最终打出82:0的悬殊空战战果(具体击落数量一直有争议)。
▲ 米格-23MLD战斗机 而在同代之间的空战胜负就没这么悬殊了。 1965年到1968年,美国空军在越南战场击落了118架北越的米格机,自身损失55架,战损比为2.1:1。越军从1967年开始采用新战术,米格-17小队盘旋机动引诱F-4进入低空低速区域,再由米格-21在地面引导下从美机群后方超低空进入,跃升展开高速掠袭。美国飞行员往往到被击落都没发现敌机。
▲ F/A-18、F-14和米格-21比斯战斗机编队飞行 1967年8月到1968年2月的半年间,美国空军在空战中损失18架,仅仅击落了5架越机。面对米格挑战,美国海空军都应对得相当艰难,海军的战绩略好,在1967年10月到1968年10月的“滚雷”战役期间击落9架米格机,自身损失6架。
▲ 韩国的KF-21几乎就是一架缩小的F-22,而且第一阶段采用的还是半埋式导弹挂载方式,预留了弹舱位置。 五代机到目前为止还没进行过真正的空战,唯一的战果是F-22击落的那只高空气球。但五代机相对四代机的优势比之前的代差更明显。美国空军组织F-22与F-15、F-16进行模拟空战试验时,只要F-22进入超音速巡航状态就能立即分出胜负,四代机完全无法招架,因为既无法在超音速时进行机动,燃油告警灯也会在几分钟内响起。
在2006年的一场模拟空中战役中,F-22面对F-15、F-16和F/A-18取得了108:0的全胜纪录。2023年举行的“红旗”军演中,空战能力一直不被看好的F-35也取得了20:1的战果。同样,中国的歼-20飞行员自豪地说过:“只要进入超音速,就是歼-20的天下。” F-22在和四代机的对抗演习中也有失手的时候。2009年EA-18G曾在内利斯基地的模拟空战中用AIM-120“击落”过一架F-22,它主要是通过AN/ALQ-99干扰吊舱严重削弱了F-22的雷达性能。
▲ 两架德国“台风”分别有1个和3个F-22“击落”标志(红圈内) 2012年在“红旗-阿拉斯加”演习中,2架德国空军的“台风”战斗机也曾“击落”多架F-22,它依靠的则是大部分美国战斗机都不具备的IRST前视红外功能,及早发现F-22并靠高加速度冲到目视距离进行格斗。这说明五代的F-22并非不可战胜,但也只是个例。 (未完待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