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为什么更容易对感情上头呢?

乐池琴情 2024-02-22 08:19:16

文丨东边小邪

同步红薯号“写在当下的生活”

我觉得和内核没关系,不管一个人爱自己还是不够爱自己,他们心中对爱情是有定义的。这个定义是每个人成长经历中接受到的所有与爱情有关的信息汇整之合。

#01

和现行教育体系有很大关系

首先,和我们的教育体系有很大关系。

随便翻翻现有的语文教材,会发现收录最多的是鲁迅先生的文章,他最擅长的是骂人,不是表达爱情。少有的能跟爱情搭边的“奔月”中大羿嫦娥写的是中秋团圆,鹊桥仙”“孔雀东南飞”等古诗词通过封建枷锁歌颂爱情的忠贞不渝,“麦琪的礼物”用妻子的身体发肤和丈夫的一块破表类比,表达了古老的性别偏见。

在含糊其辞间,爱情被吹捧成了一种拥有神秘力量的情愫,它是圣洁的、崇高的、坚贞的,也是包含着牺牲和成全的。

况且,爱情在青春期的教育里有点像瘟神,就算提及这个词,老师也绝对不会在课堂上细说什么是爱情。问家长,他们只会说“等你上大学就知道了”,然后对“早恋”严防死守。

到了该知道的时候却没法再知道更多,就只能自学。几乎所有人都揣着一颗八卦的好奇心胡思乱想,然后捧着武侠小说里的爱情故事各种试探,又同时装清纯,仿佛有关爱情的畅想都是邪恶的,不能让别人看出来自己萌生的情欲。

#02

女人对爱的定义和生活息息相关

其次,女人对爱的定义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大人对待小女孩的友好态度几乎是一致的,抱一抱亲一亲,夸她好看夸她乖,给她买好吃的,追着她喂她吃,买好玩的逗她乐,惯着她,任由她发小脾气,既不数落也不喝止。其实就是骄纵。

她们很清楚好是什么样子,能分辨出谁是为她好的,谁又不是。加上人的本性趋利避害,她们会一直选择和靠近对自己好的,远离对自己不好的。这个能力会伴随她们的整个成长发育过程,变成习惯,保持到她们成长为大人,甚至一辈子。就算她们已经足够自给,不会主动要求别人为自己做什么,但还是觉得像小女孩那般对待她就是爱。

当然,从小不太受宠或者父母关心不够的,会更向往被人呵护的感觉。看到别的女孩被疼爱的样子,会深深印在脑海里。男人追女人,向来不要什么脸的,烈女怕缠郎,能磨到就磨到,还不中招吗?

#03

父母对爱情的描绘过于美好

第三,我们的爱情第一教育责任人,我们的父母,他们描绘的爱情确实美好。

他们那个时代的爱情很简单,就是一个男孩遇到一个女孩,努力的追求她,娶他,相伴一生,甚至原本两个人并不认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了连理就奔着过日子去了。即使经历了初为人父母的紧张,经济不好物质缺乏的窘迫,他们跌跌撞撞过来,几乎还都是淳朴的,羞涩的,美好的。

他们不在这个时代,当然不知道这个时代有多少种类的渣和多少奇葩的扎心故事,当然满怀希望祝愿自己的宝贝幸福。

所有的这一切构成了我们的爱情观。

当一个人把爱定义成某些言语,某些行动的时候,就已经超越了他是否需要的本能。就算再理智的人,如果他把爱情定义为感性的、美好的、富有奉献精神的、谦卑的,他们都不能在爱情中永远保持高位,一直昂首挺胸。这和对方渣还是不渣,是婚内还是婚外,毫无关系。

况且,“有志者事竟成”“一份耕耘一分收获”之类的传统美德,可以说是精华,但其实是具有时代局限性的,如今老被人误用到爱情上,以为只要努力就会有好结果。其实是偷换概念,说这话的人或许自己也只经历过一段感情,但已经过去十年二十年,或者干脆就是从电视剧里获得的感情观,用来到处“教导”别人,实在是误人子弟。

爱情是没办法超越人性而存在的,你可以放纵自己去爱一个人,但是如果你守不住保护自己的底线,就注定不能善终。爱情,也失去了它的愉悦性。

0 阅读:8

乐池琴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