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大连职业足球俱乐部发展座谈会在一片热烈的讨论中拉开帷幕。
这次会议传递了不少重要信息,不仅让人看到大连足球未来的规划,也让球迷们对两支俱乐部——英博和鲲城——的成长充满期待。
现场讨论中也不乏现实的冷水,尤其是关于赞助和资金的问题,令人深思。
先来说说英博俱乐部。
作为一支刚升上中超的队伍,英博的表现一直牵动着大连球迷的心。
虽然球队有梦想,但现实是,英博的投资规模确实不大,背后的企业撑起一支中超队伍的压力可不小。
有人提到,英博2025赛季的冠名费用将达到5000万元,球衣背后广告的收入也能达到1500万元左右。
听起来这些数字挺美好,但对一家体量较小的公司来说,要持续砸钱确实很吃力。
会议中,大家讨论了大连本地有没有企业能站出来帮帮忙。
像恒力、大船这些耳熟能详的大企业,是很多球迷心中的潜在金主。
从实际情况看,这些企业是否愿意掏钱参与职业足球,目前来看并不乐观。
有知情人士直言:别再惦记恒力了,没那么容易!
这种观点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毕竟企业的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足球是否是它们的刀刃,得打个问号。
再看鲲城俱乐部,这支刚升上中甲的队伍正走在探索阶段。
它的短期目标非常明确:先站稳脚跟,再谈其他的雄心壮志。
鲲城计划把主场设在大连体育中心,这无疑是想通过高质量的场地吸引更多球迷前来观赛,同时也为球队的商业开发打开更大的空间。
有人建议鲲城要充分利用周边产品和球衣销售来增加收入,更有甚者提议用网络平台扩大宣传力度,吸引年轻球迷的注意。
虽然鲲城的目标是脚踏实地,但还是有人对未来的大连德比充满期待。
这次会议明确建议,鲲城应该低调行事,暂时不要提出大连德比的口号,毕竟稳扎稳打才是关键。
一位网友就对此发表了看法,他说:鲲城和英博的差距挺明显的,但不能小看鲲城的潜力。
像鲲城这样刚升入中甲的球队,更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认可。
现在提德比确实有点太早,倒不如多搞些青训计划,稳住根基才是王道。
这番话引发了不少球迷的共鸣,大家普遍认为,鲲城的未来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在中甲的表现能否持续稳定。
英博这边的挑战也很清晰。
尤其是2024赛季的开局,对他们来说可能是场硬仗。
有人提到,他们的开局可能会连续5个客场,这种安排对球队的体能、心理和技术都是不小的考验。
冬训因此被多次提及,会议强调,冬训的质量将直接决定球队能否在中超站稳脚跟。
提高竞技状态、调整战术体系、磨合队伍配合,这些工作一点都不能掉以轻心。
一位球迷就说:英博这种小球队,靠拼劲和战术立足,但如果冬训跟不上,明年恐怕就悬了。
中超可不是开玩笑的,稍微打得差一点就可能掉队。
除了两支俱乐部的具体规划,这次会议还强调了一个核心问题:足球经济。
过去几年,金元足球模式在中国职业足球领域闹得沸沸扬扬,但会议明确指出,大连绝不会重走这条路。
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金融机构、民营企业、国有企业,都被寄予厚望,希望它们能够为大连职业足球的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有网友从另一个角度发表了观点,他认为:大连足球不仅需要企业的支持,也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资源上多下功夫,比如赛事保障、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是俱乐部发展的基础。
能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足球,也是关键。
如果只靠几家企业,职业足球很难真正发展起来。
这位网友的看法与会议的一些内容不谋而合。
政府明确表示,未来会继续在赛事服务、比赛组织和青训培养上提供支持。
市工商联也提出,希望更多民营企业参与足球的发展,尤其是支持像英博和鲲城这样的俱乐部,解决它们的资金需求。
另一位网友则更关注足球文化建设,他说:足球不能光靠烧钱,最重要的是文化认同感和群众基础。
大连有深厚的足球底蕴,为什么不把这块牌子打得更响?
比如多办些和球迷互动的活动,让更多人感受到足球的魅力,这才是长久之计。
可以说,大连职业足球的发展既有挑战,也有机遇。
从眼下的困难来看,资金问题、球队实力、赛事安排都可能成为两支俱乐部的拦路虎。
但从长远看,大连足球的潜力不可小觑,尤其是在本地企业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有望实现可持续发展。
未来几年,大连职业足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管是英博还是鲲城,它们的成长都离不开球迷、企业和政府的共同支持。
足球是大连的名片,但要让这张名片更加闪亮,大家需要共同努力。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能看到大连足球焕发出新的生机,重新站上中国足球的舞台。
关键是大连没有大的民营企业,以前有个万达还跑了,现在更是自身难保,以前不重视发展民营,精力全用在外资上了,现在国际环境不好,外资撤的撤跑的跑,大连经济也停滞不前,要养个中超球队还真不容易,别想别的,明年能保住级就不错了,别真弄个一年游,叫人笑话
一年游
大商所弄俩钱不轻松么?
踢着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