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百合妈妈
《蒙台梭利的教育》一书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一位母亲带着1岁半的儿子去旅行,途中,这位母亲又热又累,出了一身汗,便把外套脱下来搭在胳膊上,继续抱着孩子前行。
然而,孩子却突然哭闹起来,而且越哭越凶,怎么哄也不行。身边的游客也都过来帮忙安抚、逗乐,但丝毫不起作用。
后来,这位母亲把外套穿上后,奇迹发生了,孩子立即就停止了哭闹,抱紧妈妈愉快地笑了,并且反复说着:“妈妈、衣服!妈妈、衣服!”
孩子是想告诉他的母亲,衣服应该穿在身上,而不是搭在胳膊上。
01
许多成年人或许无法理解孩子的行为,其实,这是孩子到了秩序敏感期的一种典型表现,一般在孩子1岁时出现,持续到4岁左右。
1-3岁的孩子对外在物品的摆放位置、行为的先后顺序、物品的所有权等表现出近乎苛刻的要求。
他们热爱秩序,有着敏锐的秩序感,对东西本来应该在的位置很感兴趣,出于本能他们常常会尝试着发挥这种热情,总能注意到所处环境中每样东西的位置,并且记住这些位置。
他们经常会要求做任何事情必须有先后顺序,家里的物品不能随意变换位置,属于某个人的物品,不允许其他人触碰,要求自己穿衣服、吃饭、开关门等等。
当他们发现某样东西离开了原来的位置,会感觉到极其痛苦,通常会主动放回原处,并且摆放得整整齐齐,他们很享受整理秩序而获得的乐趣。
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认为,世界是以不变的程序和秩序而存在的,所处环境的微小改变都会给他们带来不安全感。如果秩序遭到破坏,孩子就会感到紧张、不安与焦虑,杂乱无章的环境会让他们极度烦躁和痛苦,思维、感觉、情绪、心理等都会产生混乱。
他们通常会用哭泣、叫嚷等行为来对抗无序的环境,还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极端行为,如果孩子长期被这些情绪困扰,就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如果成人不横加干涉,就可以借此机会培养孩子自律的好习惯。
孩子3-4岁时,对秩序的敏感上升到了对规则的要求,他们认为,人人都需要遵守规则,会有意识地去要求别人,也会把这这些规则不断地融入生命。
成年人可能会觉得,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没有权利也没有必要去干涉,而孩子与成年人不同,天生就有秩序感,喜欢遵守规则,也想让他人遵守规则。
秩序帮助孩子树立程序和规则意识,依照一定的规矩行事,明白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哪些事情需要等待,哪些东西应该放到哪里。
当孩子长大成人,就会变成一个有秩序的社会人,愿意遵守秩序和创造秩序。
如果成年人不能保证这种秩序,秩序就会被权威取代,孩子就可能会惧怕成人,或者讨好成人,进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使孩子的智能趋于平庸,人格产生卑微。
02
蒙台梭利说过,儿童所具备的秩序感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件伟大礼物,它促使儿童不仅能够适应环境,还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引导自己成长。
孙瑞雪老师也说过,秩序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人格,这一切来自童年,是童年造就了一个人的品格和素质。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尊重孩子对秩序的感知,营造温馨有序的家庭环境,尽量按照一定的顺序行事,不随意改变家中物品的位置,不混淆物品的所有权,使用完后及时物归原处,就会让孩子感觉到舒服自在。
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有秩序的环境之中,内在遵守了秩序,外在也执行了秩序,内心就会有足够的安全感,专注于自我的成长与探索,并且有信任社会和他人的能力。
孩子做事也会很有条理,会建立一种内在的逻辑,这种逻辑可以让孩子的思维变得清晰而立体,有助于孩子大脑的发育,帮助提升智力水平。
如果孩子因为头脑中预想的程序被破坏,而出现情绪问题,我们要耐心地观察与倾听,充分理解孩子对于秩序的强烈要求,允许重新来一次,小心保护好孩子的秩序感。
如果遇到不可逆转的情形,我们要做到充分理解孩子,并尽量做好解释,允许孩子把恼怒情绪发泄出来,给孩子时间慢慢学会接纳已经发生的事实。
@百合妈妈读心理,热爱写作和心理学的成长型妈妈,家有男孩一枚,专注于分享实用的自我成长和心理学知识,喜欢就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