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牛耕田是个技术活,会的都年近古稀,农村年轻人见都没见过

燕燕看农业 2025-04-17 16:37:14

侄子今年21岁,上大四,前天趁实习的机会回家休息几天。

昨天一家人去偏远山村走亲戚,看到一位老农正在使牛耕地,侄子来了兴致,在田埂边观看、拍照录视频,连亲戚也不想走了。

他说,我一个农村娃,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见到牛耕地。

像我侄子这样出生农村长在农村20来岁的年轻人,大多都没见过牛耕,40岁以下的农村人虽然见过,但使牛耕地的也不多。

对所有农活来说,耕田是最具有技术含量的,现在的农村,会使牛耕田的都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了。

传统耕田的农具是木制的铧犁,一条天然形成的弯弓似木头叫犁猿,也就是木犁的主件,再由犁肩、犁底、犁尾组装就成了木犁,耕田时往犁底上套上铁制的铧。

耕田首先要会套轭,把带缆绳的牛轭头系在犁头上,牛轭两边缆绳的距离要一样长,如果一边长一边短的话,牛使不上劲,犁也拉不走。

缆绳系好调整合适后,就把牛牵过来,先把轭头套在牛的脖子上,用缆绳把牛脖子围一圈把牛轭固定好,使牛人一只脚踩住一边的缆绳,吆喝着:提脚,牛便迈开四蹄乖乖地进到套好的缆绳中间,再一声:起,牛便拖着铧犁向田野走去。

耕田的第一犁也就是开犁很重要,开犁时要把犁铧插进熟土层与生土层交替之处,犁铧不能插得太深,深了牛一使劲,犁猿会啪的一声折断,还会把生土层翻起来。

犁铧入土也不能太浅,太浅不仅不能将熟土层耕透,还会漏耕。

有经验的老农夫使牛耕田,把犁铧尖插入土层中,吆喝一声:起!得令的牛儿便迈开四蹄往前拉,使牛的人一手扶犁尾,一手拖着鞭子。

随着口中“起、起、起”的吆喝声,手中的鞭子时不时地扬起在空中“啪”地打个响儿,并没有落在牛儿的身上,使牛人是舍不得打牛的,甩鞭子只是给牛儿鼓劲,也给自己提神。

耕地也有章法,并不是乱耕,使牛人也有专用的吆喝语,开犁时,要牛儿跟着稻谷蔸子走,一犁上头回转时吆喝牛儿:踏坯走,牛儿就踏着翻起的泥坯拉。

再回去时,吆喝牛儿:跟沟走,牛儿便跟着上一犁翻起泥坏留下的沟往前拉。

如果中途发现牛轭的缆绳松了,就吆喝一声:哇!也就是让牛儿停下来的意思,正在使劲拉犁的牛儿就乖乖地站在原地一动不动。

系在牛鼻子上的绳子也是"操作神器",耕田时如果牛儿走的太靠左边了,使牛人把牛绳轻轻往右边拉,牛儿得令,马上回归正轨。

如果牛儿走得太靠右边,使牛人就把牛绳往左边拉动,牛儿便调整四蹄往左边靠。

有经验的老农夫耕田,扶犁的手既稳又灵活撑握,犁不偏不斜,犁铧吃土不深不浅,翻起的泥坯厚薄一至,耕出的田既透又均匀,没有“夹生”(铧犁没耕到的地方),不留死角,牛儿不遭罪,使牛的人也不太吃力。

那些没撑握耕田技巧的人,硬着头皮套牛去耕田。他们开犁不知深浅,使牛不得要领,犁铧时而吃土很深,时而又空犁而过。

耕过的地有的地方像深坑,有的地方是“板凳子”(犁铧没的耕到,被遗留下的那一块土)。

地没耕好,使牛的人脸上挂不住,把怒火发到牛身上,不断的用鞭子抽打。

耕牛就是这样,你对它好,它就忍辱负重、百依百顺,你一鞭打,它的牛脾气就犯了,一下子卧倒在泥里打滚,四蹄朝天,泥浆四溅,任你把鞭子抽断,就是不起来。

0 阅读:0
燕燕看农业

燕燕看农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