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豆轮作与间作、科学施肥、高产栽培技术:开启丰收之旅

在我国广袤的农田里,大豆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承载着无数的期待。它的种植技术蕴含着无数的奥秘,轮作与间作、科学施肥以及高产栽培技术是提升大豆产量的关键要素。

大豆轮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从数据上来看,长期种植单一作物的土地容易出现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滋生等问题。研究表明,如果连续种植大豆多年,土壤中的某些养分会被过度消耗。例如,连续三年种植大豆后,土壤中的氮含量可能会下降15% - 20%。而轮作则能够有效地改善这种状况。大豆与玉米轮作是比较常见的模式。玉米生长过程中需要较多的氮肥,大豆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每亩大豆每年固定的氮素量可达5 - 10千克。当玉米和大豆轮作时,玉米种植后的土壤肥力状况能够被大豆的轮作所改善。而且,轮作能够改变病虫害的生存环境。大豆食心虫在单一大豆连作的田块中,虫口密度可能达到每亩300 - 500只,而经过轮作后,虫口密度会降低到每亩50 - 100只。

再看大豆间作,这也是一种巧妙的种植方式。大豆与玉米间作,从空间利用角度看,玉米植株高大,大豆植株相对较矮。玉米占据了较高的空间层次,大豆则利用下层的空间和光照。这种间作模式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据测算,玉米大豆间作田块的单位面积产出,相比单独种植玉米或大豆,提高幅度可达15% - 20%。同时,间作还能通过种间的相互作用来控制病虫害。比如,大豆间作玉米后,一些害虫如棉铃虫在玉米上的活动增加,会减少对大豆的侵害。而且,大豆与马铃薯间作也有独特的优势。马铃薯的根系分泌物能够改变土壤的微生物环境,有利于大豆根瘤菌的活性,进而提高大豆的固氮能力。

科学施肥更是为大豆高产保驾护航。大豆对养分的需求较为特殊。在氮肥方面,虽然有根瘤菌固氮,但在生长初期,尤其是在幼苗期,仍然需要适量的氮肥投入。研究显示,在播种时,如果每亩地施入尿素2 - 3千克,可以促进大豆苗的快速生长。在磷肥方面,由于大豆生长的土壤常常存在磷素缺乏的情况,每亩地施入过磷酸钙15 - 20千克,能够提高大豆根系的发育,增强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能力。钾肥同样不可或缺,缺钾的大豆田植株往往矮小,叶片发黄。合理施用钾肥,每亩6 - 10千克的硫酸钾,可以使大豆结荚饱满。与大田种植对比,科学施肥的大豆田,植株生长旺盛,豆荚数量平均增多20% - 30%,籽粒的千粒重也有明显的增加。

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多个方面。首先是选种,优良的大豆品种是高产的基础。现代的高产大豆品种,比如黑河43,它的亩产量在适宜的种植条件下能够达到180 - 220千克。在选择品种时,就要考虑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在播种环节,播种深度和密度都对产量有着重要影响。适宜的播种深度一般在3 - 5厘米,过深会导致种子出土困难,过浅则容易被风吹干或者被鸟类啄食。播种密度方面,不同的品种有所差异。以中黄13为例,在肥力中等的一类田,合理的种植密度为每亩1.5 - 1.8万株。土壤准备也至关重要,深耕细作可以使土壤疏松透气,有利于大豆根系的生长发育。深耕20 - 30厘米,可以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从田间管理来看,除草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杂草会与大豆争夺养分、水分和光照。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例如,使用大豆食心虫的天敌赤眼蜂来控制食心虫的危害,同时,在必要的时候,使用高效低毒的除草剂,如精喹禾灵,对大豆田间的禾本科杂草进行防治。灌溉也很关键,大豆在开花结荚期对水分的需求较大。如果干旱,及时灌溉可以使大豆的产量提高。据试验,在缺水的大豆田,灌溉1 - 2次后,产量能够提高10% - 15%。

在大豆的收获方面,也有讲究。过早收获,大豆籽粒不饱满,含水量高,会影响产量和品质。合适的大豆收获时期是叶片全部脱落,茎杆变黄,种皮呈现出品种固有色泽时。此时收获的大豆,饱满度高,出油率高,蛋白质含量也能达到较高水平。

大豆的轮作与间作、科学施肥、高产栽培技术是一个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将这些技术综合运用起来,才能像收获满满的丰收果实的农人一样,让大豆田在丰收的季节里散发着醉人的豆香。在现代农业生产中,遵循这些科学的种植理念和技术,才能不断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满足社会对大豆这一重要作物的需求,无论是用于食用油的加工,还是作为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大豆都将以其丰硕的成果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农业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