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悍刀行》,大家觉得怎么样?

南山第一侠客 2024-04-03 09:42:42

作为刚读完100%《雪中》的人,来回答一下。这令我矛盾的是,当我读完全篇才体会所有难啃的地方。本来这问题与我无关的,当我看完时反而很想回答这个问题。通篇欣赏的同时,也最大限度的被困扰。

首先,雪中有太多的经典值得我读完,确实打破我对网文的诸多偏见,但也有不少的糟粕让我从此对网文心有余悸。阅读了30%以后,我承认,困于沉没成本是我读下去的动力之一。

人名和诗词的照搬,是很多人一开始就受不了的,显然我这样读完的读者已经麻木了。

真正让我读着头疼的问题,比这深入的多。

一,人设塑造重复。

这篇文章的人物太多,作者不仅做不到每个人都出彩,还有着千篇一律的重复性。

例如李淳罡,有没有觉得羊皮裘老儿这种人太多了......一个李淳罡塑造成功的时候,全文才读完百分之十几,死的时候20%过没过我都不记得了。此时作者仿佛吃准了读者,接下来的故事里到处是为老不尊的老前辈,一个个老流氓粉墨登场接连出现。

我知道作者怎么想的,就是把那些道貌岸然高高在上的前辈高人拉下马,在本小说中撤下他们的神秘面纱,让人物“接地气”。这个想法很好,偶尔来一次耳目一新,可你不能没完没了啊。你是来接地气的,一部小说不能就剩下地气。李淳罡扣脚捏女人屁股也就算了,黄阵图邋邋遢遢我也忍了,怎么连辈分最高的齐阳龙也要为老不尊?王祭酒怎么也是下棋耍赖的老头?最后连隋斜谷也那么老不正经?还有完没完??我也不喜欢漫天打机锋的剑仙,让我看看正常老头儿也行啊。

我想问问到底是谁吃这套。

你究竟是什么粉丝群体,到底给作者什么样的反馈???我都不敢去想象连载时的评论了。好尴尬啊。我没法想象专门有人冲这种农民剑仙的设定去反复打赏的。

这样的重复性,一定是作者的错吧....真的不是粉丝要求吧.....

春秋魔头黄三甲第一次露面,就被呵呵姑娘踹飞了,我知道,因为你想描写他们和父女一般打闹。这位老人家没有生气,拍拍屁股站起来了。

以孔子为原型、黄三甲的师傅、且活了800年的张圣人假装加害其实暗中帮了徐凤年,徐凤年知道真相后又气又欣慰,喜剧般得踹飞了老人家(仿佛一个很没有分寸的那种喜剧演员)。然而这位老人家也没有生气,拍拍屁股站起来了。

这俩还真是师徒。

我知道作者打算用这种老人家挨踹然后乐乐呵呵爬起来的桥段,以此表示他们关系很好,很平易近人......

很好玩吗?非把现代年轻人的打闹,无脑得往那些老仙人身上套,很有意思吗?我只觉得尬到脸红。

身为一个作家,你对人类临场反应的取材,仅限于大学宿舍么?

周伯通的形象有意思是因为周伯通全篇只有一个。李淳罡之所以经典......那是因为很多人没看完雪中,不知道有那么多类李淳罡人物。可以说《雪中》是一部到处是周伯通,仅一个王重阳,且文笔写不出黄药师的文章。

另外,衣着重复度我也受不了。白衣太多了,白衣案,白衣擂鼓,白衣兵仙,白衣洛阳,白衣僧人,最后自己脱了蟒袍也是白衣,某老剑仙死前也是白衣.... 现代人意淫古代江湖动不动就白衣胜雪是非常牙碜的设定,是不是圈内人都没有自觉?

爱写白衣大侠的作者们。你们是不是觉得西门吹雪的白衣很美??你们到底知不知道古龙描绘过多少江湖的肮脏与泥泞?知不知道谢晓峰给妓女倒过尿?知不知道傅红雪会是个跛子随时抽搐吐白沫?他写过太多的不堪,才敢有那么一袭白衣在杀人前沐浴更衣。这时其个性塑造才难能可贵。

而你们这些作者直接就写一个出殡现场。干嘛呢?

二,“独特三观”的“理所当然”

至于开局骂爹的操作不用说了吧 ,那是最典型的“理所当然”,引起很多刚入坑的读者不适。我甚至一开始以为徐凤年是反派。一直为作者捏一把汗“这如果要是主人公,作者你得怎么才能圆回来啊,好紧张。”结果发现.....咱不圆了,咱主人公就这定位,爱看不看不看滚。

你以为作者放过你了么?远远没有。

比如说仇恨。

作品中总会有人莫名其妙放下仇恨。

小泥人的灭国杀母之仇,她到底怎么放下的,就是仇家没事和你调情就能调好?她怎么爱上徐凤年的?虐的????

陶满武到底知不知道他爹咋死的,怎么就和徐凤年这么好?结局居然还哭着答应报信什么的,简直莫名其妙。

樊小柴也一直想杀徐凤年报仇,但是为北凉出的力多到都混成特务头子了。嚯!这么卖力气,这是报仇呢,还是996呢。要是多和像樊小柴这样的人结仇,公司都上市了。

角色这种怪异三观不需要解释一下么?一旦角色歪三观被理所应当的拿出来,就会被怀疑作者三观有问题。不然那些写变态反派的作者为什么从来不被质疑人品,而写圣母白莲花主角的会?

资治通鉴里写亡国臣子豫让刺杀赵襄子,本可以作赵襄子的臣子再行刺杀,可他非要装乞丐和厕所工人,为啥?因为他不想做不臣之人,不仅投敌是一种背叛,向敌人称臣再刺杀君主也是一种不臣。他就是让天下的不臣之人羞愧,才选了一条最艰难的路。这才是古人三观吧,违反它才需要解释的吧。

可这份仇恨又莫名其妙的让樊小柴和徐凤年有点儿暧昧。女人的恨原来这么廉价吗?真欺负拳师不看雪中么。

所以我很好奇作品中的仇恨究竟用来干什么?拿这玩意制造孽缘,也不怕圆不回来。

哪怕世界上再多的作品宣扬放下仇恨,放下仇恨这件事也不是必然,都需要一些合理的解释和非常有力道的笔力和故事架构才能让角色把仇恨放下,这个过程才是看点。只因为作者你平时看多了一类烂梗,就觉得那是“理所当然”???不好意思我没怎么看过,能不能照顾我们普通人。

奇妙的不仅是仇恨,剧情里似乎每个和主人公有关系的女人都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仿佛被掳走就会发情一般。且依然没有合理的转变过程。不仅是小泥人和陶满武,人家裴南苇当着好好的王妃,被徐凤年掳过来当阶下囚,然后整天斗嘴,一开始还动手掐她玩,我一直以为她身上有什么武功秘籍.....后来发现她就真这么当普通人当了一辈子。

这姐姐怎么就虐出感情来了?

荣华富贵到阶下囚,到底是怎么看开的???这不需要解释么?

她这个角色到底有什么卵用?就为了一个无关紧要的扶墙梗?太莫名其妙了。还有人说是为了给余地龙一个家.....余地龙这个角色也很没有必要好么。这么明显的棋子太多没处安排,硬凑了一对儿都看不出来???

到了那个呼延观音的时候,我已经彻底懵了,怎么又一个被绑架得迷之倒贴的??驯动物还有投喂过程呢?好好的侧面描写一下徐凤年的魅力也行啊。为啥女角色一个个都这么喜欢被囚禁,不能理解。

整篇小说我只看懂红薯为啥给他生孩子,好像红薯死了还是失踪的,其余他的任何一段感情我都无法理解。

三,没用的角色太多

严苛一点的说,连他徐家其他三个孩子也都是没用的角色,我看不懂他们对天下大势或对主人公塑造有任何帮助,但好歹有能看的篇幅。

真正我受不了的是那些毫不体现智慧的智囊集团,还有纯粹灌水的文官集团。故事不好看,对剧情推进又没用。

看得出作者一直想打破“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偏见,结果这文章真的就是在强化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个印象。谁能给我说说这部作品里,他们到底有什么用?程白霜说到底还是以武夫之身战死,天下乱成这样,庙堂里的书生都在干吗?还真就是吟诗作对吗?何况小说里连诗都是照搬的。

想写反作用也行啊,可背后骂北凉用得着这么大篇幅么,用得着塑造数不清的人物么。写他们给北凉如何捣乱也不是不可以,把每个人在自己职位上的影响力写出来,会不会写?

当然不会,因为在其职位上有用才配捣乱。作者根本写不出这些眼花缭乱的官名下都有什么职责。甚至跟这场大战有什么关系都写不出来。整本书庙堂、江湖、战场都是割裂的。庙堂尤为严重。

刨根究底的说,根本原因就是描写战场过于幼稚了。为什么庙堂割裂感严重我要从战场讲起呢?

请耐心听我说。

描写军事的时候,作者更倾向于把人命描绘成跟游戏里的NPC,战场上像被割草一样得死去,战场外像数值一样消长,这种文章就注定会变得肤浅。当这些士兵好像没有亲人一样的送死,战争和下棋越来越像。

作者过于关心士兵死亡数与高手上战场的战力换算,将军和主帅们也常常用“吃掉”等词来形容将士,谁若得到一批骑兵就像得到金银珠宝一样高兴。不仅没有肩负人命的沉重,还真以为谁都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呢?

这样的笔力,根本无法描写生命的可贵。旁白你数值设定的描述大于人文也就算了,毕竟网文,连角色反应也是数值大于人文?一看阅历就都是从游戏来的(大家都是男生别不好意思了)

那接下来,诸如漕运的必要性自然就无法体现了。我能感觉到作者只是知道后勤很重要,但不会写,因为他笔下不懂敬畏生命,更没办法让读者产生共情。

漕运等后勤支持没法写好,那文官还能干啥?当然就剩下宫斗了(宫斗也写的一塌糊涂)。

那他们这些文官对天下大势还有个P用?

什么陆东疆、陈望、王远燃、坦坦翁这些剧情都什么玩意?齐阳龙到底有何高见?元本溪除了捣乱有什么了不起的?和凉莽大战有毛关系?这又和武侠到底有毛关系?这些人到底何德何能开辟永徽之春???

根本看不明白这到底写的是个啥。说句不好听的,官场篇幅全删都不影响全书。

四,名不见经传

设定太多,故事太浅。

陆升象、顾大祖、顾剑棠,谢西陲,寇江淮这些人带兵哪点厉害了?

写完一大堆设定,打起来就是满盘黑白子。

我平时看的一些智斗小说影视剧,都是拿剧情进展本身去塑造人物风格,所谓人物设定都是博弈的时候观众自己看出来的,旁白不会告诉你任何设定,自己从剧情里获取认知。以此让读者观众享受一部分解谜的乐趣。

不给好的故事,单靠给设定像收集卡片一样讲这些人,我真的没法把这些他们塞进脑子,真的累。这就很容易导致我无法继续阅读。

我知道作者写智斗的水平离塑造《火凤》中“水镜八奇”还有十万八千里,但好歹让我们记住个类似“公子献头”的智斗梗吧。你总不能让我看完书只记住李义山值几个棋子,纳兰性取向如何。智者通篇是一群名不见经传的人。武将的妃子坟和千骑开蜀也写的模模糊糊,塑造这么多时代豪杰,可到最后不是来看功绩是来看对话的?

笔力不行,为啥不老老实实写江湖呢?

张巨鹿码了那么高的设定,他tm的一个宰相,除了长得像外国人,他自己到底干什么了?除了结交朋党,他还会点啥?他的死怎么就天下士子怎么就这么如丧考妣。为什么啊,我等了很久都找不到他究竟做了什么事,直到几个角色聊起他,为他强行盖棺定论。

这是什么?这就是作者无法驾驭太多角色的体现。

黄三甲角色故事最糟糕,糟糕到根本没有故事,直到莫名其妙死了的时候,我还在苦苦等他当年祸害神州的真相,虽然我知道你不可能写得好。但你真就不写了?试一下也行啊~他一人之智改变春秋格局,其实就是个设定??????表现他的手腕的剧情就是给赵珣给温华拉皮条???这TM也叫魔头?????你们这些粉丝是不是真的不知道现在文艺作品中智斗已经发展到什么样了........

我对智斗的理解和你们不太一样,在我眼里智斗之所以最难写,因为必须是拿剧情演出来,这一点没有余地,不然就不仅是文中无智,作者也无。

五,武学进阶没劲。

从徐凤年单杀第五貉之后,我对这位主人公的打戏越来越没兴趣,直到单杀韩人猫之后,我对武功的关注点就彻底不再主人公身上了。因为我知道,今天说他“强行伪境,今后不复此境”明天就又找一条以前没见过的设定重新回归。

我知道杀王仙芝是整本书武功描写的巅峰,但这个高潮看得我心情毫无波澜。因为招式的堆砌+突然的升级+强加的设定=秒杀对手 已经成为一定会发生的事,这套路已经让我审美疲劳了,尤其当它真的发生了的时候。万里借剑杀人猫的经典铺垫式决战他已经写不出来了。其实用心写大纲就能解决的问题,他都已经不管了,显然,从主人公的战斗中看不到作者倾注的偏爱。

再看看这些设定又是什么。一会请神,一会降鬼,我抱着看传武的心看这部作品,却看着他把天上十几个神仙请来助拳.....原来义和团的大师兄们说的都是真的?我真是明白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是打着“传统武侠”的旗号来安利雪中,因为他们没看过15%以后的内容。准确的说,轩辕大磐耍起龙卷风的刹那,这就已经是仙侠了。当我发现主人公是真武大帝的时候,我在怀疑自己在看封神榜。

所以徐凤年无论陷入何种危境,只要一咬牙一跺脚,想超越谁就超越谁,自己打不过就请神仙来打。那种跳出武侠框架、毫无铺垫、临时强加的神仙设定,让徐凤年翻盘翻得毫无爽感,也让之前花无数篇幅制造的压迫感,变得像骗局一样。

本来剧情之前说徐凤年试过这绝招之后,武功境界基本就废了。结果后来只要是一开打就能没有任何征兆就更上一层楼,之前说他废了就像放屁一样。而且这种剧情发生了很多次!

导致阅读没超过40%的时候,我就不信这本书里任何的压迫感了。

当所有的压迫感我都无法相信时,那剧情爽点又从何而来呢?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所以后来我更爱看邓太阿、曹官子、徐偃兵....因为我在这些配角身上看到了作者用心的宠爱。他们的设定相对稳定,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风格。

而在主角上,只能看到作者赶稿的无奈。

六,过度相信平易近人的力量

当你看到这个章节是描写一个小村子,小镇子,小酒肆。当你听见路人提起了主人公,甚至背后骂了主人公,而不知道主人公在其实就在他们身边的时候。

相信看过30%雪中的人已经能猜到结局了。

对,这个故事的结尾一定是徐凤年在这些龙套背后骂完他之后,有意无意的暴露身份。小龙套们惊慌失措,徐凤年却对刚刚出言不逊的他们不加责罚,宽宏大量。结果那人感激涕零,恨不得给跪下。这时徐凤年一定会说两句非常粗俗的话,以表示“高高在上的王爷也有平易近人的一面。”然后那人就真跪下了。

镜头一转,若干年后,那个曾背后说凉王坏话的人现已两鬓斑白,子孙绕膝,他吹嘘着自己是见过王爷的人.....讲述着王爷的英明神武.....一闭眼,含笑九泉。

每到一个新地方,就开启这千篇一律的套路。还靠这招收了不少拥趸。这种收小弟的方式屡试不爽,简直神奇。

枉我之前以为场景一换会有什么深意。原来是作者你相信这种“礼贤下士”是无敌的.....

七,在灌水网文里动不动玩留白,是不是搞错了什么?

烽火的写法通常很高级,但又过于高级了。

经常忽略关键战役,关键决斗,镜头一转就再也不接回来。第一次是老黄死在城楼上,他的战斗经过被拆成见证者的回忆,以及坊间传闻。当时看的我还挺稀罕的。只可惜这种写法其实很不适合网文,尤其不适合反复出现。因为网文灌水在所难免,一旦读者疲劳,一目十行,你的高级写法肯定会被错过。写老黄的时候还没有开始对无用角色灌水,所以我还能领略到作者的意境。可几百万字下来省略的战斗结果越来越多,我已经有无数次分不清是我看漏了还是他真就没写了。这种不安全感,甚至会影响场景切换的信任感。

这信任感是怎么破坏的呢?

比如两个人决斗,刚一抬手就进入下一个完全无关的画面。平时我会相信作者,他会补完这场决斗的。但是《雪中》不行,你读完这些什么王东厢、陆承燕、鱼龙帮、和一帮赵氏孤儿等无关剧情之后,再回来,当初的决斗就已经剩下旁白给你念结果了。

我守着无关紧要的内容就是来看这?我要是半睡半醒的看,他真写了决斗结果而我错过了怎么办?

别没事学《多情剑客无情剑》最后上官金虹和李寻欢的那场密室决战,盲目效仿真的害人。那篇奇文整篇文章都在抽象角色的人性,这种笔力根本没有30多岁的人能做到。上官金虹是欲望的化身,他融合了情欲、名欲、金钱欲、占有欲、胜利欲。他死也死在对击败李寻欢“例无虚发”传说这种征服欲望上。表面写武侠,实则写人性,到最后超脱一切的密室一战,极为大胆得放弃了决战的一切正面描写。使得最后用放弃正面描写的方法,直接让上官金虹这个欲望的集合体和主人公所代表的的精神抽象化。新颖且成功。

而这个路径是有据可循的,当上官金虹单单踩着吕温侯的步伐,就能让他丧失斗志的时候。这文章早就蜕变成写心境大于写肉身的武侠小说了。从那开始我们就一直在读人性的轮廓,武字越来越淡,人欲越来越深,直到最后神来一笔,读者如梦方醒,“原来我看的是侠,不是武”。这是结尾妙处。

你可能不知道,即使是对这次描写极为推崇的我,这一辈子也只容忍这么一次决斗描写。它不是按作者人头儿算的,是按我所有看过的作品算的,就一次。

而烽火给了我很多次。

你要想超越小白文,用高级写法比肩经典,你应该写读者一生只能容忍一次的独特桥段。否则是学者生,似者死。这就是经典难超越之处。

而烽火给了我很多次。

更重要的是,从节奏上讲就不该在灌水那么多的网文里镶嵌着这样没有描写的描写。太破坏阅读体验。

我至今都不知道第一次凉莽大战,葫芦口是怎么回事。北凉怎么就赢了。

我知道你不想写小白文,但你写了太多无关紧要的灌水角色,驯化了读者的阅读节奏,读者没法细细品味。既然如此你的最优策略其实就应该是写小白文。

全篇看下来,战斗场面只有十八宗师那场像回事。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两不误,主人公以外没有一次强加设定,让所有角色的生离死别变得有代入感。柴青山、程白霜、韦淼,这三位的死,完全得发挥了作者文笔的力道。只有这一段能让我明白,原来这样写是可以和小白文拉开档次的。

但是......作为大结局这段完了就戛然而止。庙堂智斗根本不存在合格的结局,沙场兵将更不存在,陈之豹,顾剑棠,这些人都哪去了?你是回归了武侠的主题,可以糟蹋了篇幅。

而且也武斗只有这一段称得上精彩,其他的经典数量完全不够抵消这么多篇幅给我带来的疲惫。

0 阅读:44

南山第一侠客

简介:仙侠世界,神秘而又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