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万上天值不值?小鹏飞行汽车引爆争议,城市交通要变天?

丁奉聊娱 2025-03-31 03:42:47

当飞行汽车从概念驶入现实,是交通革命还是资本狂欢?

开头,当通勤族还在为早晚高峰的地铁拥挤发愁时,何小鹏却宣布要把汽车开上天,这究竟是解决城市病的良方,还是科技富豪们的又一场行为艺术?

2025年3月30日,这个曾被视为科幻的场景突然撞进了现实。事件起因,这场关于未来交通的狂想始于五年前。2020年小鹏汽车成立"鲲鹏航电"子公司时,业内还将其视为应对股价下跌的营销噱头。

创始人何小鹏在特斯拉FSD技术遭遇瓶颈的当口,悄悄将原航天工业集团高级工程师赵志飞招致麾下,组建了200余人的垂直起降飞行器(VTOL)研发团队。

据内部人士透露,该项目累计烧钱超过15亿元,期间经历了三次动力系统推倒重来,直到2024年底才攻克了旋翼折叠与车身轻量化的核心难题。3月30日广州珠江新城的发布会上。

那辆代号"X3-Flyer"的飞行汽车原型机引发了轰动。银灰色的流线型车身展开后可达8米翼展,折叠状态却与普通SUV无异。演示视频显示,它在30秒内完成形态转换依靠八组涵道风扇实现垂直起降。

最令人咋舌的是其定价策略,基础版98万元起,恰好卡在豪华轿车与私人飞机的市场空白带。现年47岁的何小鹏似乎总在挑战不可能。这位出身湖北普通教师家庭的连续创业者,早年靠UC浏览器积累第一桶金。

在互联网行业巅峰期毅然转战造车。他的办公室里常年挂着莱特兄弟的画像,员工们戏称其患有"技术洁癖"。正是这种偏执,让他在2023年全行业收缩自动驾驶研发时,反而追加了飞行汽车的投资。

社交媒体上迅速形成泾渭分明的两派。支持者晒出计算器:按北京五环到国贸12公里直线距离测算,飞行汽车可将2小时车程缩短至8分钟,每年节省328小时通勤时间。反对者则列出触目惊心的数据。

当前城市空中管制空域仅120米以下可用,若百万量级飞行器升空,相撞风险将呈几何级增长。更有学者质疑这是"富人玩具",毕竟首批用户注定是那批"买得起两个停车位"阶层。

这让人想起2017年迪拜试运营的"亿航184"无人机。当时号称要建立"空中出租车"网络,最终因电池续航不足20分钟沦为展览品。而丰田在2021年投入的飞行汽车项目,也因成本失控在去年黯然终止。

相较之下,小鹏的方案确实在实用化层面迈出了关键一步可收纳设计解决了停放痛点,200公里续航足够城际通勤。发布当天,小鹏汽车港股股价应声上涨11.2%,但交通运输部随即发布《低空载人飞行器准入标准。

明确要求运营商必须投保单次不低于2000万元第三者责任险。这盆冷水让业界意识到,从产品上市到真正改变出行方式,还有法规、基建、安全等重重关卡。这场发布会像投入平静湖面巨石。激起涟漪远超预期。

深圳立即宣布将在前海划定3个"立体交通示范区",上海虹桥则开始改造航站楼屋顶起降平台。更深远的影响迫使城市规划者重新思考:当交通维度从二维转向三维,我们城市准备好迎接这场"空间革命"了吗?

马斯克还在火星移民的PPT上勾画梦想,中国企业家已把目光投向头顶300米的蓝天。当飞行汽车真开进小区车库,我们会欢呼出行自由到来,还要为阳台外轰鸣旋翼付出新代价?关于天空争夺战,或许才刚刚开始。

0 阅读:0
丁奉聊娱

丁奉聊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