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最近抛出了一套引人注目的战后战略构想。这位曾经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似乎已经从幕后走到了“键盘侠”的位置,但他这次的话,却像一颗小石子砸进了平静的湖面,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他提出,要在未来“西方混合战争”结束之后,实施“三步走”:宽恕亚洲,无视美国,惩罚欧洲。嗯?怎么听着有点熟悉?没错,这套路你可能在哪本外交教科书里见过,因为它和当年美国的小布什政府处理伊拉克战争后的策略如出一辙。
先说这个所谓的宽恕亚洲吧。按照梅德韦杰夫的意思,那些没有对俄罗斯采取极端敌对措施的国家,比如东盟、日本、韩国之类,将来冲突结束以后可以考虑继续搞好关系。“什么意思?”有人会问,“日本不是还加入了制裁队伍吗?”但事情显然没那么简单。在国际博弈中,对手之间掰扯归掰扯,可真要彻底翻脸也得看有没有必要。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朋友是用来利用的,而敌人则是拿来威胁别人的工具。如果哪天局势发生逆转,说不定这些表面上的“小冤家”还能变成合作伙伴呢。所以啊,这种大国间斗智斗勇,不到最后一分钟,你永远不知道谁才是真正站在一起的人。
再来看忽视美国这一招。我跟你说,这是经典的大国冷漠操作。当下美俄关系僵到不能再僵,也没人指望突然能握手言欢。而且仔细想想,从现实角度讲,美俄直接开战代价太高,再者,美国作为全球霸权国家,它根本就不会轻易给别人喘息机会。那么换个思路,与其费尽心力去试图改变这种冰点,还不如让时间自己去解决问题,就这么晾着呗!你瞧,大象跟狮子打架,小蚂蚁只能赶紧找块遮雨棚躲起来。同理,与一个完全无法撼动却又不可避免碰撞的大国相处时,有时候最聪明的方法就是装作什么都没看见,然后各忙各的日子。
至于那个惩罚欧洲嘛……哎呀,我跟你实话实说,这部分听起来简直充满火药味儿。梅德韦杰夫特别强调,要狠狠地敲打那些积极参与反俄制裁行动、甚至带头挑事儿的一些欧洲国家。他们被描述成虚伪、自私、嗜血——可见这笔账早已写得清清楚楚。尤其是在乌克兰危机期间,一些主要欧盟成员国不仅口头谴责,还甩出了花样百出的经济与军事封锁政策。
这种情况下,如果俄罗斯赢回主动权,那么报复行为恐怕也就在所难免。不过这里的问题是:到底如何定义惩罚呢?仅仅是经济施压还是通过更实际的方法削弱他们的话语权?具体答案目前尚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分化瓦解一直以来都是老牌帝国主义惯用伎俩。
如果觉得刚才分析有点抽象,我们就把镜头切换到2003年的伊拉克看看。当时的小布什政府为了推进单方面入侵计划也是煞费苦心。面对法国等强硬反对派,他们选择直接报复,通过排挤法国产品市场份额以及公开批评法国政府决策以示警告;同时,对于德国这样的温和异议者,则基本采取消极应对方式,既不上杆子求帮忙,也不给太多压力;更妙的是,他们甚至愿意稍微松口气,让普京时代初期依旧持观望态度的俄罗斯保持中立地位。
当然啦,这背后逻辑非常简单——集中力量解决最大阻碍,把有限资源放在刀刃上,用最低成本获取最大利益。这套组合拳下来,美国虽然遭遇不少非议,但确实成功实现了短期目标。所以我们今天看到梅德韦杰夫借鉴类似模式,其实也不足为奇。不少学者认为,他很可能希望通过复制这种选择性施压路径,为未来争取更多筹码空间。
其实美俄两家的做法乍一看不同,但内核却惊人一致,都属于“大哥风范”。比如,两边都会优先考虑如何分裂敌对联盟内部结构,以便降低外界压力。同时还擅长精准找到某些潜在合作对象并加以利用,使自身利益达到最大化。当然,更重要一点,就是他们始终保持务实态度,该妥协的时候绝不逞强,该强硬的时候毫不含糊。一句话形容:灵活善变但绝不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