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你知道吗,今天陈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讲到了很多古时候的圣人,还提到了王阳明”,女儿说到这里拽了拽我的胳膊,“我发现大家都不知道王阳明是谁呢。”她得意的小表情难以掩盖,等着我追问。
“是吗?那陈老师有没有问到你?”
“陈老师原本就是讲讲课外知识,并没有想提问的,但是我当时太激动了,就小声补充了一两句,陈老师好惊讶,还叫我起立给大家讲讲呢,我就把我知道的都说了,哎呀你都没有看到同学们崇拜我的样子!”
女儿之所以那么了解王阳明这个对于小学生来讲比较“冷门”的古人,是因为前段时间我们一家人一起看完了《典籍里的中国》。
看过节目的人都知道这个节目的策划水平之高,一期一期看下来,很多至圣先贤的身影都在女儿的心里种下了种子,也勾起她了了解历史、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老婆赶紧趁热打铁在网上寻找类似的书。其实像女儿这样马上六年级,快要升初中生这个阶段的读物真的很难买,要么过于低幼,花花绿绿的图画加上刻意降低语气的文风,女儿自己都嫌幼稚;要么已经开始趋于教辅类,枯燥无趣,看多了只会丧失学习兴趣。
对比来对比去,女儿提出了自己的需求,“妈妈,我看完《典籍里的中国》才知道原来你们大人看的节目要比我们看的节目好看一百倍,而且能学到好多知识,不然你们买一些大人看的书给我吧,我能看得懂,实在看不懂你们就给我讲讲呗。”
嗯,也是一个办法。
第二天我和女儿进家门的时候,昨晚下单的一堆书已经被老婆拆封,喷了酒精消毒摆在桌上。
女儿洗完手立马在一堆书里翻来翻去,最后注意力留在了和《典籍里的中国》同名的一套书上,说喜欢这套,要先从这套读起。
这套书光从封面来看是很富有美学的,难怪女儿会格外注意它。封面的千里江山图选得很好,旷世巨作,用色明丽,又用比较厚重的底色去调和,整体清新又有韵味。画卷蜿蜒如历史长河绵延,很有故事感和氛围感。
一套共四本,分别讲帝王将相、文人圣贤、名士知己、巾帼佳人,里面的内容都取自各代史籍,几乎涵盖了二十四史。
虽然这套书不是专给孩子看的,但是文风很生动,读起来不会生涩枯燥,有些孩子看不懂的地方我和她妈妈也能帮助她顺下去。
里面的内容也很有趣,接下来的日子我们一家三口看完以后经常会激烈讨论里面的情节,常常能引发一些更深远的思考。
我发现原来孩子对这类读物的适应性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要广,甚至能超越我们的想象,带你进入她的思维世界。这大概是我们的祖先、先贤与后人之间的一些默契。
而且它里面的内容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几乎都是中学时期必考的,插画也很有趣。
我赶紧把这套书分享到我们的大家庭群里,几个外甥和侄女正在上初中、高中,学习课外读这个不是正好事半功倍吗。
你看《文人圣贤》这一本,里面有一章专门讲唐宋八大家。
我记得我在上学的时候,包括我女儿在上学的时候,都只会跟着老师死记硬背文学常识,有的人物和事件在课本上都是一笔带过。
你或许能记住唐宋八大家,但不知道这八个人到底是什么人,他们有怎样的性格,怎样的家庭,怎样的人生。
他们在课本上是短短几行字,几个知识点,可实际上他们也有自己漫长的一生啊。
当你看完这一章的八篇文章,你会对这八个人有深刻的了解,脑海里是他们的一辈子,就像演电影一样,想忘都忘不掉。
包括诗词这一章,屈原、陶渊明、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辛弃疾……
用一篇代表作来认识一位诗人,你会知道,噢,课本里这首诗词原来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啊。
你目睹了它的诞生,知道了它每一句在表达什么、描述什么、抒发什么,根本不用死记硬背,这首诗词就已经深深印在你的脑海里。
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学习的意义、生活的意义、成长的意义,是“领悟”,不仅仅是为了“应试”。
我女儿看完几篇文章以后,随便拿一个跟同学讲、跟亲戚家孩子讲,都会引来啧啧称奇,写进作文里也是很出彩、很有新意的素材。因为很多孩子都是“知其人,不知其事”,就算“知其事”也知道的大同小异。
但是这套书在写每个历史人物的时候,除了写我们都耳熟能详的事儿之外,更多地描绘了我们不知道的事儿。
那些原本记录在史籍中,但是没有被收录在课本里,没有被广为流传的故事,也暗藏着历史的真相和辩证的思考。
比如《名士知己》这一本:
你以为“竹林七贤”都是君子,没想到也有小人;
你以为荆轲是刺客一定武功高强,没想到他压根也不会什么武功,而且还是在别人掉链子后不得不自己上;
你以为魏晋时代那些美男子空有相貌,没想到人家才貌双全……
再比如《帝王将相》这一本:
你以为当皇帝的都后宫三千,没想到也有几个是一生只娶一人的;
你以为人人都打破了头想要江山,没想到也有人坐拥江山却挖空心思想出家,朝臣还得三番五次去庙里赎人;
你以为计谋才能取天下,没想到也有躺赢的……
尤其是《巾帼佳人》这一本,我觉得家里不管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都很有必要读一读。
男孩子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女性自古都是很优秀的,要懂得尊重女性,避免大男子主义;女孩子可以对自己有多方面的认知,拒绝外貌焦虑、拒绝标签、拒绝PUA,独立、果敢、自信,这些才是从古到今都被欣赏、值得称赞的品质。
这套书在每一篇文章开始前,都会有关于这段历史的典籍原文。
这部分的古文是需要一些文化功底才能看懂的,我告诉女儿,这一段看不懂可以先跳过,等你看完了后面的内容,再回过头来看前面这段,不用课堂上那样学注释和翻译,轻轻松松就能读懂这段古文的意思。
古人在遣词造句上很有讲究,也很有智慧,读原典能最大程度地触及这些智慧,所以我和我老婆在给女儿买课外读物的时候,通常都会有意识地去选择一些带有原文的书。
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替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我是很支持孩子在成长阶段摄入一些高质量的文化经典的。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你想啊,读史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在思想上经历数百年的阅历,你把古人的经历作为自己的借鉴,等于增长间接经验。
尤其像我家这样有小姑娘的,多读史有利于塑造思想、思维、品质、性格、智慧这些内在的底蕴,全面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长大也不容易被坏人骗,受欺负。
看多了历史上众多智者的“斗法”,现实生活中的小伎俩会看不破吗?
咱们做家长的不求孩子能施展多大的权谋,能看透、会防范就行。
我自己作为成年人来说,这几年也有一个特别大的感触,就是现在的我们被现代知识规训得特别狭隘。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古人有智慧?古人的智慧来自于他们会经常研究他们来时的路。
当我们也去研究我们来时的路,也就是这些流传下来的经典的时候,再回看当下的生活,看我们所面对的难题,会感觉豁然开朗,柳暗花明。
所以我现在也很愿意在工作、生活之余去读一些古代文化经典,在这个过程中,能深深体会到我们现在的一些思想和行为,实际上都能在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中找到源头,这种寻找源头的过程,会引起自己思想的共鸣,从而收获意义感和满足感。
我们的祖先、先贤们,他们有最先进的思想,他们创造出很多优秀的文化,这些东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久立不倒的原因。
典籍中的一字一句,作为这些先贤思想的结晶,作为一个载体,它是神圣的,但绝不是束之高阁的,一定是能融入我们生活、骨血、基因的。
所以我很感谢有一些人愿意去解读这些深奥的智慧,把它做成书,让我,让我的孩子,让很多人、很多年轻人,能够有机会捧着它,能与它所承载的文化和思想亲切对话。
有人传播,有人传承,中国的精神就是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也会这样流传下去,这是一件很有必要,也很重要的事,我们的民族就是在这样的传承里赓续延绵,历久弥新。
而我们这一代,我们的下一代,也应该拿稳这一棒,突破时间和空间,让我们的文化成为熠熠闪耀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