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明自小饱读诗书,善于思考。原本他的理想是医生、外交官等体面的职业,“演员”二字从未出现在他的人生规划里。
直到1971年,为了躲避上山下乡,陈道明阴差阳错地考入了天津人艺,成为了一名演员。
那段日子过得异常艰辛。七年的时间他都在跑龙套,演了匪兵、特务、八路等许多小龙套,站在台上一句台词都没有。
他却热爱上了演戏。
对于那时的陈道明来说,能站在舞台前说话,是一种光荣的存在。
上天从来不会失信于心存理想而努力的人。1978年陈道明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1984年,因出演电视剧《末代皇帝》中青年溥仪一角而一夜成名。
对于这突如其来的成功,陈道明说那或许就是我的命运。
之后他又于钱钟书《围城》中,将那个玩世不恭、酸腐气息浓郁的文人方鸿渐,演绎得入木三分。
剧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是:“你不讨厌,可你这个人全无用处。”
这说的正是陈道明饰演的方鸿渐,一个骨子里清高自由的知识分子。
钱钟书先生在看了全剧后,赞扬道:“陈道明让我看到了活的方鸿渐,表演传神。”
正是因为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陈道明与钱钟书结缘,成为了忘年之交。
“父亲和钱钟书对我一生影响很大。90年代后,有一段时间我挺浮躁,后来我跟钱老先生一共聊过三次。
钱家唯一响的东西就是药罐子,在钱家能闻到的是书香。
那时突然感觉到在这种文化老人面前,你的摇头晃脑啊,自以为是挺可怜的,因为那个时候正是自己觉得自己像个人物,突然感觉人家是真正的文化人,我们只是饰演文化的人。”
但就在鲜花与掌声蜂拥而至时,陈道明却回绝了所有的片约。
这样的个人原则固然使他看起来有些“孤芳自赏”。
喧嚣过后,为了调整自己的状态,陈道明离开了演艺圈七年。
自此,他开始沉下心来。在不断地修炼中,成就了一个更加从容与本真的自己。
沉寂数年后,2001年他带着作品《康熙王朝》与观众重逢。这七年的时间,让陈道明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老戏骨,为了让自己把康熙演得透彻,他用无数个日夜翻烂了《清史稿》。
对于演戏,他自始至终保持着敬畏与赤城。
回归的陈道明无疑再次引发收视狂潮,自此奠定了他在演艺界的实力地位。
在很多人眼里,陈道明是一个儒雅的知识分子。可他却不以此为傲:“知识分子无非是小事不去做,大事做不来。”
当很多投资方与导演找他合作时,对于那些自己不满意的剧本,他会果断的回绝,不想为之而为之。
人家请他去拍电视剧,他说“你们这剧本不合逻辑”。
导演劝他:大家都这么拍。
陈道明听后非常生气:“人家都不对,所以我们也要不对吗?”
“我是完全不拍伪历史剧的,作为一个演员,应该自觉提高自己的文化鉴别意识,心里想好到底该给老百姓端上一盘什么样的菜。
演员,应该给社会带来良性的情感。如果每个人都有一种情怀的话,我觉得不愁出好片子。”
历经浮华后的淡然教会他思考,也让他更有能力拒绝生活强塞的糟粕之事。
陈道明曾经表示如果让自己演话剧,可以分文不取。可是现在没有让他有欲望去接下的剧本。
2015年,北京人艺的院长张和平找到陈道明,说他们要拍话剧《围城》,想让他出演方鸿渐。
导演赵立新三顾茅庐,陈道明坚持己见,最终还是给推掉了。
他说:“你可以给我化得很年轻,但是神韵已经不在了,我真的演不来。”
不做无为之事,不消遣有涯之生。
然而,在汶川地震后不久,得知冯小刚要筹备《唐山大地震》时,一向冷面示人的陈道明,却主动找上了导演:“你要是拍地震,我免费去演。”
这份可贵的家国情怀,一直留存于他的心中。
冯小刚这样评价他:“陈道明这个人,一辈子只肯在戏里低头。”
有这样一类角色,是陈道明特别擅长表演的,他们往往外表冷静,内心却充满纠葛。这何尝不是他本人的内心写照呢?
演艺33年,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个性和底线,这是他的与众不同之处,或许也正是他的表演灵感所在。
2014年在《归来》里,陈道明精湛的演技,将严歌苓笔下的知识分子陆焉识,刻画得入木三分。
即使颠沛流离,依旧挺立着脊梁骨的他,却在爱人失忆后的责问中,佝偻了身躯。
严歌苓谈及电影时,说到:
“陈道明有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的气质。我祖父留下了一些老照片,他们很像,身上都有一种可以让你产生距离的贵族气。”
众所周知,除演员之外,陈道明的另一个身份是文人墨客。
不演戏的时候,他便弹琴读书写字,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厚重,无用方得从容。
陈道明从小弹得一手好钢琴,他说:“只要在家,我每天要弹上两三个小时,兴致高时会弹四五个小时。”
除了弹钢琴,他还爱看杂文、写书法。《道德经》与《鲁迅全集》早已被他翻烂。
身处纷扰的世间,陈道明选择用音乐与文字获得内心的平静。
季羡林大师曾评价他的文学水平,可以胜任北大研究生导师。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在这个欲望泛滥的时代,陈道明深知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陈道明演艺生涯33年,一直与纷繁复杂的娱乐圈保持着距离,时刻自省。
在很多人眼里,认为陈道明是一个生活上拘谨的人,对此他说: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没有说你又可以花天酒地,你又功名利禄的。我能做的就是约束,尽量净化自己。”
李玟曾这样评价他:“陈道明那种从骨子里透出的清高,非常让人着迷。”
而这所谓的清高,无非是看透浮华后的淡然与从容。
许多人一定还记得今年正月初一,陈道明因冯小刚让女演员跳舞,第一次爆粗口。
那天冯小刚带着《芳华》的女主角苗苗同陈道明、葛优等聚在一起。
酒足饭饱后,冯小刚拉起苗苗的手提出让她跳一段舞为打大家助兴,借此说明为何会选中她为女主角。
旁边的人齐声叫好,唯独陈道明说:“第一,人家丫头,作为演员,不便跳这个舞;其次,人家穿着高跟鞋,不方便。”
此时有人继续起哄:“比划比划就行。”
一向温文尔雅的陈道明突然站起来:“你TM没看过跳舞啊!”
大家总是说男人到了中年就会变得油腻,而陈道明却用自己的风度与修养狠狠地打了他们的脸。
记得宋丹丹曾感叹道:
“如果你是一个成熟女性,当你认识了陈道明,你要是不爱上他那一定是你缺乏自信,比如我。”
那个新年夜,陈道明演绎了作为一个君子的真正芳华。
陈道明身处娱乐圈33年,知世故而不世故。那何尝不是被沧海桑田洗练过的赤子之心。
几年前崔永元采访陈道明,表示以他的资历明明可以不用为当下的演艺界操心,过着自己悠闲的日子。
陈道明却说:
“我还是希望这个国家的人可以拥有好的状态。这种状态不只是物质状态,而是一种精神状态。
我特别想念上世纪60年代的那种纯朴、70年代的上进、80年代的创新和无畏。到了90年代,商业消费时代来了,到现在愈演愈烈,把商业当成了文化。”
看着当下愈演愈烈的时代怪状,清淡明智的陈道明,再也无法抑制自己心底那些真实的愤怒。
你只看到他的清高,却没读懂他的清醒。
对于新生代演员,他说:
“衡量你成功与否的不是你能拿多少钱,而是你是否对得起观众。
我着急的就是人性、价值观的堕落。在某些地方,我们是在退步。”
流量为王的时代,向来冷静的陈道明,一字一句,满是对于未来演艺圈的担忧。
在当下娱乐圈,陈道明算得上是特立独行的人物。演戏之余,往往深居简出。
陈道明三十年饮冰,不凉热血心。
04
如今的娱乐圈,隔三差五便是离婚、家暴、劈腿的鸡飞狗跳。
反观陈道明与妻子的婚姻生活,却始终如一的相濡以沫。
肤浅的人说陈道明活得古板,只有那些真正有智慧的人才知道,对爱情的忠贞与执着,成就了他身上的性感与魅力。
“当年在天津人艺,如果我没有遇到杜宪,我就不会想去考中央戏剧学院。”
1978年,陈道明与杜宪相遇时,他还是天津人艺一个不起眼的小演员,而杜宪在北京广播学院就读。经过舅舅的牵线,两人一见钟情。
后来杜宪毕业,成为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主播,红遍大江南北。此时的陈道明却还是籍籍无名。
为了不与杜宪分隔两地,1979年他考入了中央戏剧学院。后来提及自己的成功时,他总是说妻子的功劳。
两人共同走过三十五个个春夏秋冬。平时看起来严肃冷峻的陈道明,一谈起妻子就满嘴溢美之词,像是个急于炫耀的孩子。
许多人说杜宪嫁给陈道明是拯救了一个银河系,运气真好。
每当这时,陈道明总会站出来说:“只能说是她的伟大,不是我的光荣。
我什么都不是的时候,杜宪看上我,说明我的太太一点都不功利。第一,她不以学识判人;第二,她不以金钱判人;第三,她不以地位判人。这不是伟大,是什么?”
比起抽烟、喝酒、打牌、去酒吧和迪厅,陈道明更乐意的是,在家跟妻子同坐窗下,给她裁皮包、给女儿做衣服。
“毕竟窗外落叶无声,屋内时光静好,很有一种让人心动的美感。”
在灯红酒绿的娱乐圈,很多明星有了名气之后,各种绯闻不断,可陈道明对感情非常忠诚且专一。
结婚35年以来,他的身边总是围绕着形形色色的女星,可他的眼里自始至终只有杜宪一人。事业稳定后,为了减轻妻子的负担,他主动减去了工作,回归到家庭。
陈道明用从前慢的真心,成就一世的深情。
关于人生,陈道明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一个人的涵养,不在心平气和时,而是心浮气燥时;
一个人的理性,不在风平浪静时,而是众声喧哗时;
一个人的慈悲,不在居高临下时,而是人微言轻时;
情侣间的尊重,不是闲情逸致时,而是观点相左时;
夫妻间的恩爱,不在花前月下时,而是大难临头时。
当下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有多少不尽相同的人迷失在名利之中,贪恋浮华的表象。
而陈道明真正的诠释了人间最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也许在青菜汤的淡味里,藏着最真实而富有烟火气的人生。
历尽铅华,他看见生命的底色不过是回归清净。最高的意境是克制,而不是放肆。正如他曾说的:“人活得简单一点才高级。”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舒云卷。
漫漫世间路,到底该用何种方式去诠释生命的意义。
陈道明用自己年过半百的人生,早已告诉我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