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学习阅读都要抠字句抠字眼,一个字一个词的解读,40分钟一节课,一首诗都讲不完。现在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讲得非常细,一句话的字面意思、深意,包括它的拓展知识,能讲半天。
“不求甚解”在原来的阅读学习中有贬义,但是现在情况变了,智能软件遍地是,人工智能越来越先进,如果再花大量时间抠字眼式的学习,浪费时间不说,会造成缺少知识体系的情况。许多单一的知识构成体系。
几十年以前或者几百年以前,人们的知识量都非常少,文化程度都比较低,这个时期读一本《红楼梦》,甚至一生读一本《红楼梦》,那也算一个文化人,但是今天已经不是这样了,大家接受的信息都比较多,不搞专业而花大量时间学习单一种类知识,就会落后。
更适合当今时代的读书方法是大略阅读法。意思是说,每一本书读一遍,知道它的大概意思和中心思想就可以了,甚至里边有一些晦涩难懂的可以略过去,不要去深究,然后下一本。
这样做有一个好处,量变产生质变,可以快速读完1000本书,知道1000本书的中心思想,那么你回过头来想,它可能要比深入了解一本书来得更有质变可能性。
这里说的是普通阅读者,并不是讲专业,如果孩子已经选择了专业,那么在专业的书籍上可以深究,甚至每一个字解析背后的意思。
如果不是搞专业,只为了建立知识系统,那么最好一本书快速读完,把中心思想知道即可。
换一种角度想,读完1000本书,知道1000本书的中心思想,要比你精读某一本书可能来的改变还要大。
有人反驳说,读1000本没有营养的书,与读一本《资治通鉴》能相提并论吗?
这是想象的,不是实际操作出来的,没有人能够一上来直接读《资治通鉴》,还能精读的,最好也是在1000本不是那么有营养的书之后再去读《资治通鉴》。
建立知识系统需要大略阅读,了解大概即可,若有特别喜欢的、对自己特别重要的书可以精读。
拿营养学的书籍举例,普通人很少读营养领域的书,这些书读个大概,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知道了额外的知识,会对生活有一定改变,可能会选择稍微健康的食品。你不搞专业的话,不需要背出西红柿的成分是什么,更不需要记忆方便面添加到底是几位数。
学龄前儿童,可以把不同种类的绘本读一些,比如交通工具、寓言故事、动物、幽默、逻辑思维…各种各样得过奖的绘本,或者孩子感兴趣的都可以读。
小学阶段的孩子,可以读幽默、侦探、交通、地理、历史、文学…可以找些书单,从里边选择感兴趣的,做个大概了解即可。
初中和高中阶段,可以读名著的解析版本,因为有些名著是古文,晦涩难懂,国外哲学类的可以读翻译版本,做大略阅读,不需要每一句每一句的抠词语,甚至读到不懂的部分略过去,读下一本下一章节即可。
这种不求甚解的大略读书法,会形成一种网状的知识结构,在孩子头脑中长成一棵知识树,树上有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思想,他在遇到问题想解决问题的时候会非常灵活,因为头脑中有地理的知识,有历史的借鉴,有人工智能的预测,又有人情世故的体察,这样的孩子在面对现实生活问题的时候会得心应手。
头脑中有一棵知识树,心中有全面知识架构,那是有智慧又灵活的孩子,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榆木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