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瑞
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解决是陈景润生平最大的成就之一。陈景润早年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一位来自清华大学的数学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一道数学难题:大约200多年前,哥德巴赫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的理论,但是哥德巴赫数学家一生也没有证明出来这个猜想,这个猜想也简称为“1+1”定理。
哥德巴赫为了证实这一猜想,还曾给俄国的数学家欧拉写信,希望欧拉能够帮助他证明这个猜想。不幸的是,大数学家欧拉直到离世,也未能证明出这一猜想。
陈景润听完这一课后,对哥德巴赫猜想萌发了浓厚的兴趣。哥德巴赫猜想如同一块磁石般,紧紧吸引着陈景润日后的专研生涯。陈景润为了证实哥德巴赫猜想,他自学了英语、德语,乃至俄语。
无论酷暑还是寒冬,陈景润都要花上十几个小时研究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证实哥德巴赫猜想时,光演算的草稿纸都装了几麻袋。
1957年,陈景润被调往中科院工作,经过陈景润数十年的钻研,他将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成果写入了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中。也就是说,陈景瑞证明了“1+2”的正确性,这对于最终证明哥德巴赫猜想“1+1”有着重大推进。
《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一经发表后,立马引起了国际数学界人士的重视。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高度评价了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并将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成果写入书中,并将陈景润的结论被称为"陈氏定理"。
"1+2"和"1+1", 仅差一步之遥! 然而这一步是最难的一步, 从"9+9"到"1+2"用了46年, 但在50年后的今天, 从"1+2"到"1+1"仍没有实现! 哥德巴猜想依然是猜想, 没变成定理。从这个进展的过程, 可以发现中国人的贡献是很大的, 而且最好的成果也是来自中国人, 因此, 哥德巴赫猜想在中国的明星地位是理所当然的。
陈景润对"1+2"的证明被称作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 也就是他把"筛法"这个数学工具发挥到极致。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 "筛法"发挥到了极致也只证到了"1+2", 很可能这个方法证不了"1+1", 需要全新的理论和方法才能证得了"1+1"。又或者, 哥德巴赫猜想可能根本就不成立呢? 虽然计算机已经验证了很多很多的数, 都是对的, 但是保证不了有一个更大的偶数, 不能写成两个素数之和。
与此前的逐步攻克难关相比, 哥德巴赫猜想这几十年的进展确实沉寂了很多.。未来无论是证明或者否定它, 都将对数学家, 对人类的智力, 是极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