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个疯子,早晚赔的倾家荡产妻离子散!”
2005年,在外闯荡多年的刘凤秋突然回了老家,扬言要做十里八乡最有钱的富豪。
没等村民们反应过来,他就掏出了全部身家承包了5000亩地,雇了十几个工人。
而他这么兴师动众,都是为了照顾十只市场上随处可见的鸡。
如此匪夷所思的操作让他成了村里的笑柄,他的亲哥哥更是要跟断绝关系。
可谁都没想到,四年后,他就靠着这十只鸡,成了年入千万的富翁。
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刘凤秋可不是天生就跟鸡杠上的,18岁那年他家里穷得叮当响,书读不下去,他就背着个破包袱,跑到广东惠州打工去了。
在那儿他啥脏活累活都干过,建筑工地搬砖,餐馆里刷盘子,硬是凭着一股子韧劲,熬出了头。
短短几年间他凭借着自身的努力拼搏,积攒下了数百万的财富。

不仅如此他还邂逅了心仪的伴侣,组建了温馨的家庭,顺利步入婚姻殿堂,之后没多久他们就有了爱情的结晶,一家人其乐融融。
而与此同时,广东的生活也让他开了眼,尤其是当地人对吃的讲究,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特别是鸡这道桌上常客,更是让刘凤秋印象深刻。可真正让刘凤秋跟鸡结下不解之缘的,是2004年的一场变故。

那年他儿子突然生了一场大病,整个人瘦得皮包骨,看着就让人心疼。
刘凤秋寻思,得给孩子补补身子,土鸡是最好的选择,营养高味道好,肯定能让儿子快点好起来。
于是他满怀希望跑遍了惠州的菜市场,结果却像被泼了冷水。

市场上全是速成鸡,个个长得快得吓人,吃的是饲料,肉松松垮垮,哪有土鸡的香味和嚼劲。
他不死心,又找了几家农户,可好鸡早就被订光了,最后只能买几只速成鸡回家煲汤。
汤是熬出来了,可儿子喝了没啥起色,刘凤秋心里那个窝火啊。

广东人这么爱吃鸡,怎么连只像样的土鸡都找不到?他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这不就是个大商机吗?
那时候人们生活好了,越来越在意吃得健不健康,高品质的天然食材肯定有市场。
刘凤秋越想越兴奋,他要回老家养鸡,而且得养那种不喂饲料、纯天然的土鸡。成本高,周期长,没关系,只要品质够硬,就不愁卖不出去。
就这样他收拾行李,带着多年积蓄回了湖南老家,准备大干一场。

一回到村里,刘凤秋的目光便被那片广袤的 5000 亩山地所牢牢吸引。在刘凤秋看来,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用来养殖土鸡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他二话不说,掏钱把地承包下来,又雇了十几个乡亲当工人。
可当大家听说他只打算养10只鸡时,全都懵了。

一只鸡几百亩地,这老板是不是钱多烧得慌?
工人们心里打鼓,有的怀疑他是地主家的傻儿子,有的担心干到最后拿不到工资。
刘凤秋看出大家的不放心,拍着胸脯说,只要好好干,工资一分不少,哪怕卖房子也得结清。这话听着豪气,可没人真信。

但其实这10只鸡可不是随便挑的,刘凤秋花了大心思,从农户手里精挑细选,个个身强体壮,血统纯正。
他管它们叫“原种鸡”,打算靠自然繁育慢慢扩大规模。他不急着求多,只想把品质做到极致。
之后他便带着工人在山上忙得热火朝天,种树给鸡遮阴,种蔬菜和药材当口粮,还养起了苍蝇、蚯蚓,甚至白蚁。

乡亲们看着这些“怪招”,直犯恶心,可刘凤秋乐呵呵地说,这都是鸡的“美食”,吃得好才能长得好。
他还给小鸡熬粥喝,里面有大米、猪骨头、蔬菜,甚至加点人参,简直把鸡当宝贝养。
刘凤秋本以为自己这么精心照料,这些“原种鸡”马上就能为他带来不菲的收入,可惜他还是失算了。

刚开始小鸡的死亡率高得吓人,刚孵出来没几天就没了。
他急得抓耳挠腮,研究了半天,才发现是食物太单一,营养不够。
发现之后他立刻调整策略,像伺候自家孩子似的给小鸡改善伙食,死亡率果然降了下去。

到2006年底,鸡群从10只涨到1000多只,规模初见雏形。
可开销也像流水一样哗哗往外淌,买药材、种菜、养虫子、付工资,山地租金还得照交,他的积蓄很快就见底了。
哥哥看不下去了,跑来劝他别再疯了,再这么下去家底没了不说,连脸都得丢光。

可刘凤秋犟得很,哥哥一气之下跟他断了关系,走时还砸了鸡场的水管。可这些都没能拦住他,他咬着牙,继续在5000亩地上当他的“鸡司令”。
四年过去了,山上的这些鸡个个都是膘肥体壮,肉质紧实鲜嫩。

见状刘凤秋便决定把鸡推向市场,定价一斤168元。
一只鸡算下来得400多块,村民们听了这价格,笑得更欢了,说他彻底疯了。
可刘凤秋早想好了,他的目标客户压根不是村里人,而是广东那些舍得花钱的主儿。

他在惠州一个富人区租了间铺子开起店来,起初店里冷清得不行,路过的人看着标价都摇头。
可他不慌,摆出鸡让人试吃,还大讲特讲这些鸡的来头——纯天然放养,吃的是药材和虫子,没碰过一点饲料。
终于有个好奇的顾客买了一只回去尝鲜,这一尝不得了,鸡肉嫩得入口即化,鲜味浓得让人停不下来。

消息传开后,店里开始热闹起来,回头客越来越多,连高档餐厅和酒店都找上门来要货。
刘凤秋的土鸡在惠州火了,订单像雪花一样飞来,他每天忙着杀鸡、打包、送货,忙得不亦乐乎。
168元一斤的“鸡中爱马仕”成了抢手货,供不应求,他的收入蹭蹭上涨,第一年就赚了300万,第四年直接破了1000万。那一刻村里那些笑话他的人再也笑不出来了。

随着刘凤秋的事业越做越大,鸡场也成了村里的一道风景。
他没把技术藏着掖着,而是教给乡亲们,带着大家一起干。
那些贫瘠的山林因为他的鸡活了起来,乡亲们有了活干,日子也好过了。

他从一个被叫“癫子”的笑柄,变成了村里的顶梁柱。
消息传开后,报纸电视都来报道,把他封为“养鸡大王”。
这5000亩地上的10只鸡,硬是翻出了天大的浪花,而像他这样靠独特想法赚钱的人并不少。

黄炳权原本是1970年代末的普通机修工,日子过得平淡无奇。到了1980年代,下岗潮让他丢了饭碗。
为了生计,他在广西北海合浦县开了家“东园饭店”,靠炖菜和秘方药酒吸引顾客,尤其是那瓶用珍珠蚌肉酿的药酒,保健效果奇佳,很快让小饭馆声名鹊起。
几年攒下积蓄后,他索性建了“东园家酒厂”。可酒厂规模大了,酒糟堆积成山,扔掉可惜,养猪户也不要。正发愁时,村民一句“牛能吃几十公斤饲料”点醒了他。

他豪掷积蓄买了上千头印度水牛,想用酒糟喂养。谁知水牛不买账,宁愿饿着也不吃。
他掺上稻草青草改良口味,终于让牛接受。
可冬天一来,这些“娇贵”的水牛扛不住广西的低温,寒流中病倒一片。

他烧柴取暖、加挡风板,硬是保住牛群。几年后牛群扩到几千头,可牛粪又成了新麻烦。
他突发奇想,用牛粪建沼气池,解决了臭味,还省下酒厂燃料钱。沼气废料养鱼,鱼塘石斑鱼长得肥美,每年多赚200多万。
而在发现发酵牛粪能做有机肥之后,村民试用后庄稼增产两成,他抓住机会申请专利,全国推广。
每年三万吨肥料卖每吨3000元,曾经的“废物”成了“固体黄金”。
信息来源:
央视网致富经《5000亩地养10只鸡的财富真相》
央视网致富经《他把牛粪当黄金 一头牛净赚六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