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华为海思自研的麒麟9000芯片之所以沦为“摆设”,不仅仅是因为台积电不给代工,还与ARM架构被限制有很大关系。如果我们把芯片制造看成建房子,那么芯片架构就是房子的3D图纸,赋予门窗等各自的属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全球主流的芯片架构有两种,其一是英特尔的X86架构,广泛应用在PC电脑、服务器等领域,另外一种是软银旗下的ARM架构,主要在消费电子产品中使用,包括了智能手机、数字电视等。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ARM架构具有成熟的IP方案,很多芯片设计公司都是ARM的“座上宾”,比如高通、华为、苹果、AMD等巨头。
然而,自从芯片规则被修改后,华为等中企就很难用上ARM架构,这也成了中国芯片产业自主化道路上的拦路虎。庆幸的是,在芯片架构这条路上,ARM并不是唯一的选择,RISC-V架构的诞生给中企带来了新的生机。
甚至连倪光南院士都曾表示,我国应该聚焦RISC-V架构发展芯片产业,只有不受外国垄断的架构,才能让芯片产业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虽然说RISC-V架构具有完全开源的优势,但是在生态标准方面,RISV-V确实不够完善。不过,这一短板正在慢慢被补齐。就在3月2日,主题为“开发、连接”的玄铁RISC-V生态大会在上海成功举行,这也是中企首次牵头建设芯片架构国际标准。
在大会上,倪光南院士再一次为RISC-V发声,称其是中国CPU领域最受欢迎的架构,希望越来越多的中企加入RISC-V生态建设当中,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其实,倪光南院士之所以看好RISC-V架构,是因为中企在RISC-V发展中已经占据了主动权,尤其是阿里巴巴平头哥,为RISC-V架构国际标准建设贡献了中坚力量。据悉,平头哥牵头了11个技术小组,参与了29个技术方向标准制造。
除此之外,在RISC-V架构的19个高级会员中,有12个来自中国,包括了中兴、华为、紫光展锐等国内一线芯片巨头,而全球出货的100亿颗RISC-V架构芯片中,也有一半来自中国市场,也难怪外媒会称RISC-V架构是“中国芯片架构”。
那么问题来了,未来RISC-V芯片架构能引领中国芯迎来新一轮的爆发吗?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根据数据预测,到2025年将有28%的市场会被RISC-V架构所占有,而基于该架构的处理器也将突破800亿颗。
最主要的是,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耗市场,中国完全有能力成为支撑RISC-V架构的重要基地。也就是说,一旦RISC-V架构成为全球第三大芯片架构,那么就能带动中国芯迎来新一轮的爆发。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RISC-V架构身上,搞出一套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芯片指令集架构同样重要。你们觉得,RISC-V架构与龙芯LoongArch架构哪个更贴合中国市场?对此,你们怎么看?欢迎大家留言点赞分享。
关注我,了解更多的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