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人们在此期间承受了太多的压力,忍受了太多的痛苦,现在一朝解封,本以为生活可以恢复至疫情前的正常状态,谁知道大家想多了。
自12月7日开始解封开始,截止目前基本上80%及以上的人群均被感染。
感染康复后出现咳嗽、嗜睡、脱发、抑郁、记忆力降低等一系列后遗症,特别是有基础病的老年人,被感染后重症、危重症的几率较高。
这就导致了很多地方出现医疗资源挤兑的情况。
当前,医院不仅要满足轻症患者的诊疗需求,更要应对新增的重症患者,随着感染潮的持续,更多的重症病例出现了。
尤其以发热门诊、急诊科、重症监护室(ICU)的救治工作最重、医疗资源更紧张,而这3个科室也共同承担着筛查、收治、抢救重症患者的职责。
它们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着医院能否顶住冲击、帮助我们平稳渡过疫情浪潮。
而在最近,多个医院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安稳,反而出现各种状况,令人担心。
01
医生无奈下跪
刷屏全网
最近,一则“医生下跪”的视频,深深刺痛了我们的心。
事情发生于广州某三甲医院的发热门诊,一位男子带着发烧的孩子去医院排队看病。
手忙脚乱中男子挂错了号,护士发现后立刻帮他取了号,但按要求,该男子需要排队。
为了发烧的孩子,男子不愿排队,于是他拒绝了重新排队的的规定,想让医生给自己的孩子看病。
可在发热门诊,还有不少病患都等着医生救命,为了公平起见,医生只能严辞拒绝了男子。
没想到这是首,男子忽然情绪激动地给医生跪了下来,他苦苦哀求,任凭医生怎么解释都不听。
无奈之下,穿着防护服的医生也“扑通”一声回跪了患儿家属,并声嘶力竭地哽咽道:
“大家都在等,老人小孩都在等,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在等。要是我生病了,我也要排6到8个钟!”
上图中可以清晰看到,患者情绪失控下跪后,医生也充满了无可奈何,因此,医生只能也跪了下来,相对而跪的两人让周围人都沉默了,一时五味杂陈。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排了长队可算要排到了结果发现号排错了要重新来过,这任谁也会崩溃吧。
可这是特殊时期,医护人员同样很难。
就当大家隔着屏幕为这揪心的一幕触景生情时,让人心寒的事情发生了,部分网民竟然直接把怒火全部洒向医生......
有人说:“有这时间,还不如让男子插个队。”
“这医生有空回跪,帮高烧小孩看一下,开个单难道不可以吗”
他们强行对医生进行“道德绑架”。
但他们没想过,当“下跪”成了插队的理由,秩序该如何安放?
有的网友则是“代入式”拷问:“如果高烧的是你,你会等吗?”
“如果发烧特别严重的话,应该先让医护人员给点药,而不是排队,让人等到烧得抽搐。”
可他们有没有想过,面对诸多等待的看病群体,开了一例,就会有二、三、四例...
那么医院的秩序如何维护?是否还会浪费更多医护人员的时间去协调此类事件?
你猜,为什么要叫“发热门诊”?如果患者真的情况危急,相信医生肯定不会坐视不理。
可这一句句,尽是指责,医生俨如“罪人”,被千夫所指。
我知道,自从“解封”后,大多数人都遭受了病毒的折磨,身心俱疲。
百姓不易,百姓难,但医护人员,更难。
阳了的,带病上岗,超负荷工作,与奥密克戎面对面交锋;没阳的,每日在惴惴不安中惶恐又奔忙。
在广州一三甲医院内科ICU,医生去向汇总栏上,已有超过半数的医生感染了新冠,居家隔离。
在每个“阳了”的医生名字前后,画着一只羊,这小小调节着科室的紧张气氛。“熬到第一批阳的同事回来就能喘口气。”
02
疫情高峰下的医院,正在扛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保健康、防重症、救危急”成为医院当前工作的重心。
面对更多的任务、更高的要求、更大的责任,各地医护人员超负荷运转,带病在岗不下火线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福州市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因为临时增加新病区,医护人手紧张,亲自坐镇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包宇旺,终于累倒了,在病床上的他电话还是一个接一个。
“病床前也每天都是好几个病人围着他问诊。一点也不让人省心。”包主任的家人抱怨道,但是当医生的家人,更多的是心疼地支持着。
同样的,晋安区医院急诊室内的患者比往日还要多出十几倍,最多时每天接诊患者近300人次。
面对患者激增、人手不足等情况,医院第一时间整合医疗力量,调配各科室医务人员增援急诊室。
可越来越多涌入的患者使许多本就带病上岗的医护人员面临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但他们始终坚守一线,全力扛起救死扶伤的职责。
“有很多的同事感染后一天都没休息过,一直战斗在一线”,急诊室的护士长有些哽咽。
“还有很多同事家里的老人、孩子也陆续‘中招’,但在岗的医护人员都是舍小家、顾大家,用生命在守护生命”。
河北邯郸,某二甲医院急诊科,一名医生在社交平台上记录下医护人员就地过夜的场景:床铺在地上,盒饭与水杯胡乱摆在旁边,4名医护和衣而眠。
周口市医院医护人员,忍着咽痛,打着吊瓶,坚持给病人看病。
护士自己打着吊针,照顾发热病人。一时间,分不清谁是病人谁是护士。
武汉某医院发热门诊里,有人就医排队超6小时。
但我们不知道的是,面对众多的阳性患者和奥密克戎的强劲传播力度,
即使医护人员防护消杀再仔细,也难逃感染。可他们仍旧带病上岗。
记忆最深的是一个护士发烧还在配药的视频。
四川一位医生,强忍不适为病人看病。
期间,她难受地靠在椅背上休息。没一会,又开始为患者看病。
最终顶不住,直接晕倒在岗位上。
江苏徐州,护士感染了依然坚守岗位,休息成了一种奢侈。
“太疼了,趴着哭了一会儿,擦干眼泪继续上班。”
这些场景,并非个例,而是真实存在于全国各地的医院里。
有位护士曾发朋友圈“诉苦”:
“阵发性的咳嗽、声嘶、无力,每次一咳,后背都要流汗,有时候病人说话都听不清……”
她身体也不舒服,但在责任面前,她顾不上自己,好不容易熬到下班,她们已经累瘫。
为了明天能继续站岗,趁着下班,赶紧给自己输点液。
一名北京的医生,他录制了一段视频上传到微博,讲医院的现状。
“医院人手严重不足,每天上班就是去医务处要人,我希望能扛下去,但不知道自己的身体能不能扛下去。”
视频里的医生戴着口罩,看不清楚表情。
从体格上来看应该是一个年轻壮实的小伙子,但他每句话都透露出疲惫、无奈和茫然。
身边同事接连倒下,即使用最平淡的口吻去诉说,也是在描述残酷现实。
“刚下夜班回家,本来不应该我值夜班的。”
“现在已经有三个大夫倒下了。”
笔者想要看到更多关于医护的讯息,打开微博搜索出的却是这样一条:
接诊压力增大,多所医院全员取消元旦假。
不仅取消元旦假,正在休假的也要中止休假,全部返岗。
他们克服自身的“困难”全身心投入,一个个被病毒感染却毫无怨言。
他们,尽力扛起了疫情的最后一道防线!
一线告急,带病上岗,疫情高峰下医护人员的朋友圈更让人泪目……
华山医院急诊医生高佳敏,在带病坚守了又一个急诊夜班后发圈,“容许我当两天逃兵”。她给自己的病假设定了一个期限:两天。
虹桥院区急诊医生金鑫,短暂病假后返岗,心里惦记着97岁高龄的姥姥,一头扎进“人潮汹涌”的急诊大厅。
随着急诊老年病人增多,放射CT量也急剧上升,“孙军们”主动请缨返岗,投入战斗。
你一定很疑惑,骨科的哥们,怎么跑去了“发热门诊”。没错,现在院内互帮互助,所有科室派出“援军”,充实急诊和发热门诊。WE ARE FAMILY!
“上有老,下有小”的医护人员,这三年的艰辛和混乱,无需多言。他们的厉害之处在于,无论境遇如何,始终泰然处之,坚守初心。不然,可能真的“活”不到这一集。
流调小分队、核酸小分队、抗原小分队……全部下线喽!许个新年愿望:摘下口罩再拍张集体照。
刚看完一个视频,心里五味杂陈。
1月4日,在大同的一个会议上,疑似一名女护士在会场当众哭诉。
她哭着说:我们没有对不起医院!你们不能这样对我们!你知道吗?我们可心寒了,真的!
我们啥也没说,我们就是要干着护士的活儿拿护士的钱。
说实话, 我并不熟悉护士的工作,但这个姑娘的一番话,我却能感同身受。
我仿佛看到了一群瘦弱的女孩子,马不停蹄抢救病人。
生病的护士吸完氧赶紧去照顾科室的病人,然后再回去吸氧对付下自己。
四五个瘦弱的女孩子,拼命抬起一个四五百斤的病人,咬牙坚持……
都说女子本弱为母则刚,现在看来,护士岗位上的这些姑娘,也是异乎寻常的坚强……
我不知道视频中这位女孩子受了什么委屈,以至于在众人面前哭得如此伤心。
难道是疫情不再那么艰苦了,有人就又要干那些过河拆桥的事儿了么?
我对她那几句话印象深刻:
我们没有对不起医院,医院不能这样对待我们!
我们干着护士的活儿,也就想拿护士的那点工资!
退一万步说,这些坚守岗位拼命工作的护士,又能做些什么对不起医院的事儿呢?
如果没有广大医护人员不计回报的忘我付出,不敢想象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所以,在此我也发出号召,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竭尽我们自己所能,在这段特殊时期,理解、尊重、善待坚守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
如果你的家人中有医护人员,请理解她们的不容易,给她们更多亲情的关怀!
如果你的朋友中有医护人员,请代表我们,代表所有曾经接受过她们照顾的病患,去感谢她们,让她们知道,所有付出都会被铭记在心!
如果你知道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请把这些事讲出来,把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告诉身边所有的人,让这个世界洋溢着对医护人员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