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山丨张良运筹帷幄却名过其实——新视角读《史记》之八十二

真言贞语 2025-01-12 18:11:59

张良运筹帷幄却名过其实

——新视角读《史记》之八十二

文/宋玉山

张良是刘邦的重要谋士,与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刘邦夸赞他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运筹帷幄,是指坐于军帐,统筹全局,主持大计。从《史记》记述来看,刘邦这句话有些自谦。张良确实足智多谋,经常出谋划策,然而,真正运筹帷幄、主持大计的,却是刘邦本人。刘邦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家和政治家,张良只不过是一位高明的谋士,他所起到的作用,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所以,司马迁写的《留侯世家》,是排在萧何、曹参之后的。

《留侯世家》记载,张良出身于韩国贵族。他的祖父和父亲,先后担任过五代韩王的国相,家族显赫,家庭富裕,有奴仆三百多人。秦国灭韩之后,张良的尊贵生活自然结束了,所以他对秦朝有着刻骨仇恨。张良为了报仇,用全部家产寻求勇士,打算刺杀秦王。

经过多方寻找,终于找到一个大力士,打造了一个重达一百二十多斤的大铁锤。秦始皇到东方巡视,路过博浪沙。张良和大力士埋伏在那里,见秦始皇车队浩浩荡荡而来,不知道秦始皇乘坐哪一辆车。大力士就瞄准了中间一辆豪华车子,奋力把大铁锤投掷过去,只听“噗通”一声,顿时车毁人亡。可是,秦始皇并不在那辆车上,张良他们赶紧趁乱逃走。秦始皇震怒,下令全国搜查,结果没有抓到刺客。张良改名换姓,跑到下邳躲藏起来。像这样搞暗杀,充其量是侠客所为,而不是政治家应该干的事情。

张良在下邳住了十年,他行侠仗义,逐渐有了名气。这期间,项伯因为杀了人,逃到下邳,被张良藏了起来。张良对项伯有救命之恩,所以项伯在鸿门宴上袒护刘邦。陈胜起义的消息传来,张良十分兴奋,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起兵反秦。张良自知力量弱小,打算去投奔假楚王景驹,正巧半路上遇见了刘邦。

刘邦当时率领几千人的队伍,正在攻打下邳以西的地方。张良与刘邦交谈后,认为刘邦能成大事,就没有去投奔景驹,而是归顺了刘邦。刘邦对张良也很赏识,但没有当作身边的谋士,而是任命他做了一名厩将。在这期间,张良为刘邦出过一些计谋,但在大的战略方面,没有提出过高深的见解。

后来,刘邦投靠了项梁,张良自然也跟了过去。项梁为了扩大影响,拥立了楚怀王。张良见状,也想恢复韩国,就对项梁说:“您已经拥立了楚王的后人,为了增强同盟者的力量,也应该拥立其他诸侯王的后人。韩国公子韩成,是韩王的后代,十分贤能,请求立他为王。”

项梁同意了,派张良找到韩成,立他为韩王。于是,张良离开了刘邦,去辅佐韩王,担任了韩王的司徒,相当于丞相。韩王和张良率领一千多人,向西进军,攻取韩国原来的领地,企图恢复韩国的地盘。张良他们起初还算顺利,夺取了几座城邑,但秦军一反击,城池又被夺了回去。经过一年多的时间,韩军没有任何进展,也没有打下固定的地盘,只好在颍川一带打游击,处境十分困难。这期间,张良尽心辅佐韩王,但没有什么建树,也没有显示出他的才能。

一年之后,刘邦率军西征,经过韩国,大败秦军,一举攻克了十余座城邑,收复了韩国大片领地,也解救了处于困境的韩军。韩王十分感激,自己留守阳翟,派张良去帮助刘邦西征。张良再度与刘邦合作,但此时的张良,是韩国的大臣,而不是刘邦的属下。

在西征过程中,张良出过一些好的计谋,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在鸿门宴上,如果没有张良的周旋,刘邦可就危险了。刘邦很尊重张良,几乎是言听计从,但并没有把他当成自己的心腹,所以,当刘邦被封为汉王,率军去巴蜀的时候,就与张良告别,让他返回韩国去了。可见,当时张良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并不是特别重要,不然的话,凭刘邦的智慧和手段,一定会千方百计留住张良的。

张良再次与刘邦分手,继续辅佐韩王,仍然没有什么建树。项羽因为韩王帮助刘邦的缘故,对韩王很不满意,东返时顺手把韩王带到了彭城,不让他回国,张良也跟随去了。后来,项羽任性地把韩王变成侯,降了一级;再后来,干脆把韩王杀了。张良见情况危险,性命堪忧,赶紧逃走,抄小路跑到刘邦军营。刘邦此时已经平定关中,正在挥师东征,见张良又来归顺,十分高兴。从此,张良死心塌地追随刘邦,辅佐刘邦夺取天下。正是因为有刘邦这样的明主,张良的聪明智慧才得到了充分发挥。

张良成为刘邦的真正谋士之后,出的第一个计策,是劝刘邦重视彭越、韩信、黥布三人的力量。张良说:“要想打败项羽,必须用好这三个人。彭越在梁地反楚,可以联合;黥布是楚国猛将,但与项羽有隔阂,可以策反;韩信是我军将领中能够托付大事的人,可以独当一面。”

刘邦很赞同,马上派人去联系彭越,策反黥布,同时派韩信独自率军,去开辟第二战场。后来,刘邦又听从张良建议,给三人封王封地,极力拉拢,使他们全力效命。最终,主要依靠这三支力量,消灭项羽于垓下。张良的这一计策,体现了他识人用人的才能。

张良为刘邦出的最重要的计策,是劝阻了刘邦封立诸侯王后人的打算。当时,楚汉双方相持不下,一时难分胜负。有儒生建议说:“秦灭了六国,六国的后人没有立足之地,心中怨恨。您如果重新封立六国的后人,让他们接受您的印信,他们一定会感恩戴德,六国的百姓都会顺从归服。这样,楚国就孤立了,您就能够得到天下。”刘邦觉得有道理,赶快让人刻制印信。

张良听说了此事,感到不妥,急忙去见刘邦。刘邦正在吃饭,张良直截了当地说:“封立六国后人,这是个馊主意。如果恢复了六国,天下之人就都回自己的国家效力去了,谁还跟着您打天下呢?再说,项羽现在仍然很强大,六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可能会去依附楚国,那您的大业不就完了吗?”刘邦一听,顿时醒悟,饭也不吃了,吐出口中食物,骂道:“这个笨书呆子,差点坏了老子的大事。”马上命人销毁了那些印信。张良劝阻刘邦一事,体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深谋远虑。

张良为刘邦出的最有效的计策,是劝谏刘邦封赏功臣。刘邦登基称帝以后,必然要论功行赏。但封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众将领都觉得自己的功劳大,纷纷争功,终日争吵不休,难以决定高下。刘邦只封赏了二十多人,就进行不下去了。刘邦感到头疼,只好暂时搁置。

有一天,刘邦远远望见一些将领聚在一起议论,就问张良,他们在干什么?张良故弄玄虚地说:“陛下不知道吗?他们在议论谋反啊。”刘邦吓了一跳,说:“天下已经安定,为什么还要谋反呢?”张良说:“这些人跟您辛苦打天下,现在唯恐得不到封赏;有的人平时有过错,也担心您报复。所以,常常在一起议论,发牢骚。封赏之事拖得越久,人心就越不稳定,是很容易出乱子的。”

刘邦一听,更加头疼了,忙问张良有何计策。张良说:“可以挑一个大家都知道您最憎恶的人,先把他封赏了,人心自然就稳定了。”刘邦想了想说:“那就先封赏雍齿吧,那小子与我有宿怨,大伙都知道。要不是他有战功,老子早就把他杀了。”雍齿被封赏以后,众将领都很高兴,说:“像雍齿那样的人,都被封赏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刘邦又催促丞相御史,抓紧评定功劳,加快封赏进度,人心很快稳定下来。张良的这一计策,体现了他应对复杂问题的智慧和能力。

张良还在许多方面出过一些好计谋,深受刘邦信任。天下统一之后,刘邦要封给他三万户作为食邑,张良推辞不肯,只愿意受封留县,因而被称为留侯。张良深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功成之后急流勇退,辞去一切官职,摒弃人间万事,崇信黄老之学,专心修道养精,最后自然得以善终。

张良的作用虽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但他确实有超群的才干和高明的计谋,特别是他为人忠义,不求名利,更是难能可贵,所以备受后人推崇。

宋朝评选历代名将时,张良竟然名列第一,排在诸葛亮、孙武、管仲等人之前。也许宋太宗是想提示群臣,要效仿张良,别图名利,赶紧功成身退吧。

【作者简介】宋玉山,山东沂南人,1956年生,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中共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历任茌平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农工部副部长,王老乡乡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聊城市委组织部科长,聊城市委办公室科长,茌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聊城市统计局长,聊城市教育局长,甘肃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山东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省委新闻发言人,山东省人大常委等职。获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高校特聘教授。2019年退休后,撰写《新视角读二十六史丛书》,共13册、300万字,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喜马拉雅平台将该书以“精读中国历史”为题播出,目前听众达2.1亿人次。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