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乐皇帝继位后,便将国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同时召集工匠修葺北京城,营建紫禁城,并在其南端修建了一座巨大的城楼,以彰显皇家威仪,这便是大名鼎鼎的“承天门”。清朝建立后,为表新朝雅政,承天门被改为“天安门”,此后历经数百年岁月屹立不倒,它还是新中国诞生之日最重要的见证者。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其抗灾能力极其弱,天安门也是如此。自永乐年落成之后,他在洪熙、宣德年间均进行过小规模修缮,主要是替换开裂的木椽和损坏的瓦片,以及为门窗、柱子刷漆做防腐。至明英宗时,天安门遭遇雷击事故,上层木质建筑被大火焚毁殆尽。到了成化年间,新皇帝方才花费巨资重修天安门,对上层建筑进行了巨大的改动,由此固定了天安门的风格样式。往后不管再怎么大修,都没有再超越原有的布局。
明朝末年,李自成进攻北京城的时候,一把火焚毁了天安门,直至清朝顺治年间才再次重修。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曾炮轰天南门,将其打得满目疮痍。后来的北洋政府因为财力不济,无法进行大修,只能不断小修,不求让其重现当年的辉煌,只求它不倒塌就好。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决定举行一场开国大典,庆祝东方第一个红色政权诞生。当时备选的会场有两个,一个是郊外的机场,那里足够宽敞,可以容纳数十万人,一个是天安门。毛主席经过仔细研究,选中了政治意义浓重的天安门。党中央随即动员建筑工人,对天安门进行了一次小修补,主要是清除杂草,重新刷漆,修补砖瓦等等。
此后每年天安门都会举办盛大的庆典,虽然有专人对其时有修补,但它整体上还是不太美观。终于,在1952年,有人提出大修天安门,但由于当时国内正处于肃清反革命分子的阶段,且朝鲜战争还未结束,人力物力实在抹不开,这一宏伟计划也随之被无限期推迟。
直到1966年,华北地区发生了一次空前的地震灾害,天安门受到严重波及,上层建筑损坏严重,地基也有一部分下沉,情况岌岌可危。有关部门在勘察了现场之后,立即上报党中央,引起了高度重视。周总理立即召开座谈会商议如何予以解决,经讨论,众人一致同意,将天安门拆除重建。
国务院建工部门收到相关文件之后,立即组织专家对天安门进行了考察,绘制施工图纸。为保障整个过程万无一失,还提前进行了数次推演,以免错漏任何一个细节。53年前,也就是1969年国庆庆典过后,北京市第五施工大队进驻天安门广场,当天晚间,一张巨大的黑布将天安门城楼整个包裹起来,数千名工人按照事先的责任分工,秘密且有条不紊的展开工作。先拆木椽再拆墙,最后清理地基,一个月之后,数百辆卡车拉着各种材料进入工地,工人们在工程师的指挥下,重砌砖墙,再搭木粱,刷上油漆,绘制各种图案。经过112天的努力,一座古朴、大气的新天安门拔地而起,重现昔日的宏伟!
天安门对于中国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象征意义,它虽然是封建时期的产物,但在新时代已经被重新赋予了新的使命。转眼间70余载岁月匆匆而过,它早已和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一样,成为新中国的象征,成为红色的一部分。在未来,它还将继续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