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的名义推广丑,清华美院时装秀剑走偏锋?审美文化路向何方?

云卷云舒说文史 2021-06-21 17:54:44

高校进入毕业季,莘莘学子纷纷亮出自己的成绩单。每年此时,都是艺术院校毕业生最容易崭露头角的时候。

因为和文科生、理科生比起来,艺术院校学生的毕业作品,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文科生的锦绣文章、理科生难度九星的研究报告,都比不上艺术生的一出话剧、一场演唱会,一台时装秀,来得容易夺人眼球。

博出位是一把双刃剑。近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展示2021年学生的毕业设计,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推门者”的时装发布会。

清华这两个字,分开来很普通,但组合在一起,就会立刻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清华这两个字在国人心目中是有特殊分量的,甚至很多时候代表着神圣。

但这场出自中国顶级学府美院学子的毕业作品,一经发布,就因模特奇异的造型、乖戾的表情、严重脱离国人审美范畴的妆容,引发了网友持续热议——审美文化应该路向何方?

写到这里,笔者想起了老祖宗的一句话,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为了避免形而上,主观误导各位亲爱的读者,笔者先发几张时装发布会的图片,您亲自做个判断,再看下文。

友情提示:胆小、心脏不够强悍者,请保证观看环境明亮祥和,或者先长吸一口气,镇定好心神。考验您承受力的时刻到了!

看完了?震撼不?惊悚不?没扔下手机,夺门而逃吧?

让您受到如此巨大的心理冲击、视觉冲击是笔者的错。为了赔罪,我给各位讲两个好玩的故事,赔个不是可好?

故事一:房间的灯泡坏了,要换灯泡,但是没有梯子,怎么办?房间里两个男人一商量,简单,叠罗汉呗。

于是体重较轻的男人在上,体重较重的男人在下。可体重较重的男人,气喘吁吁地在下面驼了半天,也没听到上面的人发出换好灯泡的信号。

没办法,只能继续咬牙挺住。但时间一长,下面的人体力渐渐不支,实在受不住了,便询问上面换灯泡的伙伴:换好没?

坐在人家肩膀上的伙计悠悠地答道:当然没换好,你不转我怎么把灯头拧下来?

愚蠢不?好笑不?如果笑了,说明您已经从清华美院时装秀带来的惊恐中摆脱出来了。恭喜您。

但这只是我讲这个故事的一部分原因。另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和本文主旨息息相关的,是这个故事的后续。

这个故事据说在国外很经典,属于可以在茶余饭后、亲朋聚会中用一个故事混一辈子,还每次都能响包袱的那种。

这个故事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版本,英国人讲的时候说上面的伙计是法国人,法国人讲的时候说上面的伙计是加拿大人,美国人讲的时候说上面的伙计是俄罗斯人。

第二个故事:说它是故事,其实它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

一位中国记者在外国采访,一次和国际友人闲聊时,外国友人问这位中国记者,你们亚洲人长得都很像,我们应该怎么区分呢?

中国记者从座位上站起来,比了比自己的身高——这位中国记者身高185厘米。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外国友人:

看到没?像我这样,个子高高的,眉毛黑黑的,双眼皮大眼睛,炯炯有神,看起来漂亮的、俊朗的,就是中国人。

外国友人听了,心领神会,哈哈大笑。纷纷对中国记者伸出了大拇哥。

这两个故事说明: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维护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认同感、坚持文化自信、审美自信,是世界大多数国家人们的朴素感情、自觉行为。

清华美院时装秀一经发布,就引起网友一边倒的吐槽,是因为它展现的内容和形式,背离了国人深入骨髓、源于本能和文化传承的传统审美观。

这台号称传播美,命名为“推门者”的时装发布会,引起观者感官严重不适的同时,也不禁让人质疑,清华美院要推开的是哪扇门?

这样丑到让国人瞠目结舌的所谓“美丽”代言,是时尚是革新还是要另立标准,颠覆传统审美文化?

内在的欣喜和满足,是人们对美最自然的反应。中华泱泱五千年,华夏民族对美的概念和判断,早就形成了成熟的审美文化。

我们不眼高于顶也不妄自菲薄。虽然历史上有过楚王好细腰,唐朝以胖为美的支流。但中华民族基本的审美取向早就深入骨髓,不会轻易改变,也无需改变。

一样米养百样人,各花入各眼。无论哪种审美观念,美丽都绝对不是清华美院时装秀展示出来的这样:

挂着清冷阴鸷的神态,高颧骨、方下巴,脸上铺着自己睁不开,别人也看不见的小眼睛,吊着眉梢,这是美?

绝对不是。这样的形象,在国人的概念中,是心怀鬼胎、让人作呕、心生寒意的反面角色。

而现在这些让人咋舌、完全不符合国人审美观念的形象,不仅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还被大书特书谓之“推门者。”

清华大学,中国顶级学府。能进入其中深造的,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再加上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教授的言传身教,审美应该更上层楼才是,怎么却反其道而行之,做出如此颠覆之举呢?

这场发布会的主题是“推门者”,清华要推开谁的门?是要冲出国门走向世界,所以先来个惺惺相惜引发共鸣?

揣度无益,事实胜于雄辩。我们先来看看西方国家的审美观是怎样的,清华的推门之举是不是真的能引来同道?

在一张流露着难以描绘其风韵的鹅蛋脸上,嵌着两只乌黑的大眼睛。上面两道弯弯细长的眉毛,纯净得犹如人工画就的一般。

眼睛上盖着浓密的睫毛。当眼帘低垂时,给玫瑰色的脸颊投去一抹淡淡的阴影;细巧而挺直的鼻子透出股灵气,鼻翼微鼓;一张端正的小嘴轮廓分明,柔唇微启,露出一口洁白如奶的牙齿;皮肤颜色就像未经人手触摸过的蜜桃上的绒衣。

这是法国著名文学作家、小说家,亚历山大·小仲马,在小说《茶花女》中,对后来成为他的情人的女人,玛格丽特的外貌描写。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在成名之作《飘》中,是这样描写女主角郝思嘉的:

尖尖的下巴,淡绿色的眼睛,微微上翘的黑黑的睫毛圈。

寥寥数笔,一个美丽、轻灵、俏皮,让读者禁不住浮想联翩、在头脑中为她画像的美人就跃然纸上了。

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深受美国读者的喜爱,后来还被拍成了电影,搬上了银幕。

女主角郝思嘉的饰演者,是世界公认、演技精湛的绝代佳人费雯·丽。费雯·丽用绝世美貌和毋庸置疑的演技,为《飘》做了二次创作,使郝思嘉的形象随着影片的热映红遍全球。

由以上例子可知,无论法国作家小仲马对青楼女子玛格丽特的描写,还是美国小说《飘》中对郝思嘉的描写,或者费雯·丽在电影《乱世佳人》中对郝思嘉的演绎,这些美女都有共性。

而这些美女的共性,和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并不是南辕北辙,而是不谋而合。

世界人民对美丽的定义,无论性格温婉还是豪放,出身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瓜子脸、大眼睛、长睫毛、鼻梁挺直,嘴巴端正都是标配。

既然全世界人民对美的定义是一致的,为什么清华美院却打着传播美的旗号,弄了一场如此不伦不类、为丑陋扬名立万的时装发布会?

有网友猜测是为了向国际靠拢,因为有位在中国被大多数人斥为丑女的模特,在国外成了名模,还得了大奖,被冠以征服世界的东方面孔。

征服在词典中的意思有两层:1.用武力使(别的国家、民族)屈服。 2.(意志、感染力等)使人信服或折服。

这位模特的所谓征服显然不适合第一种解释。那就是第二种,用感染力征服了西方世界?也不对,这位模特的脸也没长在西方的审美范围之内呀。

在西方审美范畴中,美丽是费雯丽、奥黛丽·赫本,伊丽莎白·泰勒、艾玛·罗伯茨这种。当然这些美女,也包含在国人的审美文化范围内。

或者有读者朋友说,她们被称为美人是因为她们的演技好。但再好的演技,也需要美丽的皮囊做载体。

套用一句流行的话,就是——谁耐烦通过你丑陋的外表,研究你精湛的演技?

即便是西方的名模,也大多是脸型端正、明眸皓齿,顾盼生姿,放之四海,任意民族的人看了都忍不住翘起大拇哥的。

明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为什么却有如那位完全脱离大多数人审美标准的所谓名模,得到了大捧特捧?清华美院的时装秀是想迎合西方某些时尚人士的所谓触点?

可惜国人的审美观、审美文化早就根深蒂固,而且绝对自信。岂是所谓“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就能另立标准、带偏节奏的?

况且,即便是为了自己的幸福、社会的安定,国人也必须坚持自己的审美文化自信。

如果我们人为地改变了自己的审美观,向征服世界的所谓东方面孔靠拢。浓眉大眼器宇轩昂不吃香了,大眼睛双眼皮一笑两个酒窝窝成了过街老鼠。

新生代为了迎合新标准,都去整容。满大街都是高颧骨、大方脸,剃了眉毛、吊着眼梢、翻着白眼,向人一看就抛出一道冷森森寒光的人,你还敢出门吗?

清华美院以丑为美的时装秀,无论是审美文化的不自信,还是为了所谓时尚进行革新,另立标准或者另有乾坤。都失败了。

我们只知道,回眸一笑百媚生那样令人心驰激荡的倾世之美,绝对不会出自清华美院模特们的眯眯眼。

想了解更多精彩,点个关注吧

0 阅读:33

云卷云舒说文史

简介:带着思想读书,写有温度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