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集体化道路,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一部分人都会认为集体化没有用,会让大家变的更穷,这些人不知道的是,穷还是富是需要看背景的。
当时新中国刚成立,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国内被八国联军、日本、蒋介石抢劫了一遍又一遍。
我们的新中国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最后也正是我们依靠集体化道路,才保全了我们的力量,才有了两弹一星。
或许这么说有人不相信,认为分田单干才是最好的,那么大家可以看看这些还在走集体化道路的村庄,看看他们是不是真的这么贫穷。
第一,南街村南街村是属于集体化道路的一个代名词,位于河南的漯河,同样也是中国十大名村之一,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
在网上有一个关于南街村村民的采访,在南街村,上学、住房、结婚、看病都不需要钱,所有费用都是村里报销。
南街村的书记叫作王宏斌,在1984年的时候,正好赶上分田单干,当时的王宏斌书记想要为村子找到一种信仰,想来想去还是伟人的思想最伟大。
于是他开始拒绝分田单干,选择带领村民重走集体化道路,事实证明,这条道路是正确的,在5年后,整个村子的集体产值就达到了2100万元。
又过了三年的时间,南街村首先获得了第一个亿元村的称号,2011年,南街村的销售收入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6.5亿元。
近些年一直有人传出南街村破产的消息,这些都谣言,只有亲自去过一次南街村,才能感受他们的氛围。
第二,周家庄周家庄大家也不陌生,它位于河北晋县,同样的也是在1982年,这个村子面临着是否分田单干的困境。
雷金河想到,周家庄在1949年就成立了农业生产互助小组,1951年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合作社,1956年成立了六个村组成的高级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周家庄能走到今天,离不开集体化制度。
最后还是周家庄的书记雷金河拍板定下来:分田单干并不适合我们,只有人民公社制度,才符合我们的现状。
于是他召集了当地的村民,和大家说了这些事,村民们也纷纷响应,签署了愿意保留人民公社的志愿书。
但是哪里有这么容易,当时雷金河找了不少的首长领导,最后才保留了周家庄的人民公社,全国54000个人民公社,只有周家庄保留了下来。
在后来的日子里,也确实证明了雷金河的做法是正确的,在他的带领下,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周家庄就拥有了9家大型集体工业企业,其他的企业也有几十家,为村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在2015年,周家庄纯收入24541万元,其中交税2788万元,社员人均分配13189元,明显高于全国水平。
而现在的周家村,和南街村一样,医疗、教育、养老、住房都是免费,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集体经济。
第三,华西村如果是红友的话,那么对于华西村也应该非常熟悉。
华西村被称为“天下第一村”,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这里同样也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村子里的人衣食无忧,就是得益于集体经济。
在上个世纪,华西村的村民顶住了各方面的压力,保留了自己的生产大队,最后才有了现在的天下第一村。
华西村一开始没有想要发展工业,只是想发展农业,但是所有村民都知道,只发展农业,是没有出路的,于是他们开始转型。
此时的华西村依靠农业也十分的富裕,但是想要转型哪有这么容易,历经千辛万苦,华西村才转型成功,从旅游业到制造业,都有他们的身影。
在2010年的时候,华西村的销售收入就达到了惊人的512亿元,也没有辜负“天下第一村”的称号。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华西村也开始遇到各种困难,主要的原因还是华西村书记吴仁宝的离世,吴仁宝的后代接任书记,最后导致转型失败。
但是这么多年也告诉我们,集体经济不是这么容易倒下的。
第四,大寨村提到大寨村,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伟人曾经提出的口号“农业学大寨”。
大寨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大家都知道“农业学大寨”这个口号,但是在当时的大寨村,那可是穷的都吃不起饭。
在小小的大寨村,只有不到二百户人家,不仅没有什么特色,连种粮食的土地,都是非常贫瘠,村子里的人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
后来在1953年大寨村成立了合作社,在陈永贵的带领下,他们同恶劣的生存环境做斗争,开垦出了一块块的农田。
村里人也渐渐能够吃饱,后来才有了“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在2010年的时候,大寨集团的总资产已经达到了4.7亿元。
虽然比不上华西村,但是村民的生活和福利都得到了巨大的保障。
第五,官桥村官桥村被誉为“神州第一组”,它位于湖北省咸宁市,在最风光的时候,还吸引来了联合国的官员进行考察。
考察完毕后,他们都竖起大拇指,夸赞官桥村的农业和美国农业比起来,丝毫不逊色。
官桥村在组长周宝生的带领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走集体主义道路,几十年的时间里,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们创办了村集体企业,在2012年的时候,资产就达到了22.5亿元,集体收入12.5亿元。
这里还专门设立了教育和生活补助,孩子从出生开始算,到高中毕业,每个月发放一千元的补贴,上大学每年也有不同的补贴。
对于养老金低于2000的普通老人,则是由村里补齐2000元,看病的费用可以报销90%。
这就是神州第一组,官桥村。
第六,兴十四村兴十四村同样也是硕果累累,它位于黑龙江齐齐哈尔,虽然地方是在黑龙江,但是整个村子的人都是从山东移民过去的。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他们在坚持集体富裕的前提下,1985年就建立了鲜奶厂,每天的处理能力就有十吨。
到来2006年,他们全村总收入就达到了7亿元,年人均收入则是1.5万元。他们依托于集体经济,开始向农、林、牧、旅游、房地产行业发展。
住房从一开始的砖瓦房,也变成了二层小洋楼,再到后来的独栋别墅,他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被评为全国十大特色村。
第七,阳山庄阳山庄是陕西的一个村子,早在2014年的时候,他们的人均收入就达到了8000元,在一个小村中,这个收入并不算低。
现在的阳山庄,几乎每家都有两辆汽车和花园楼房,人均产值达到了一万美元,已经可以和发达国家媲美。
他们能有今天的辉煌,其走过的路,必然是曲折的。
阳山庄一开始也选择了分田单干,但是除了几户人家依靠矿产富裕起来,其他人依旧是非常穷,一个人年收入还不到五百元。
为了改变现状,村里人筹集了三十万元,开始建立村里第一个矿场,当时还有很多人嘀咕,认为这件事不挣钱。
最后还是村书记高民权做担保,说挣了钱是集体的,赔了钱是个人的,同时他还给村民讲述伟人思想。
在集体的带领下,也确实富了一部分人,但是他们富起来后,就开始拒绝交税,还不给承包费、勾结黑恶势力。
后来高民权决心废除承包制,转变为集体制,因为这样做得罪了一些富豪,他们甚至要扬言杀了高民权。
高民权丝毫不惧,在集体的带领下,村里的收入很快就翻了三番,这也才有了现在的阳山庄。
第八,洪林村洪林村也是湖北省的一个村子,在1981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中,他们的一些老人和书记纷纷表示:绝对不能分,如果要坐牢,就让我们这些人去。
在村子都确定方向后,他们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在原来纺织厂的基础上建立了砖瓦厂、棉纺厂、服装厂等数十家企业。
在1985年的时候,就做到了家家户户住楼房,家家户户有电视,除此之外,他们还做到了免水费、电费、医疗等等。
在自己富起来后,他们没有忘本,而是帮助附近的村子,帮助他们脱贫,截至现在,他们已经和108个村子建立联系,帮助34个村子脱贫。
第九,航民村航民村是浙江杭州的一个村子,他们依托于集体经济,如今的航民实业集团已经拥有了25家企业,在2012年,利润就达到了4.5个亿。除了51%的集体股份,剩下的49%全部给村民。
村里都是统一规划的豪宅,在建成后以26万的价格卖给村民,孩子上学的费用,都是由村里承担。
他们还建立了自己的热电厂,将原本6毛钱一度的电,3毛钱卖给村民,其他的水费、食物等,价格也都低于市场价。
至于他们集体的农田,则是专门交给了26个人进行管理。
第十,南岭村南岭村位于深圳市,被誉为“中国第一村”,还获得过多个荣誉称号,在这个村子,只有1000左右的本地人口,剩下的8000多人,都是外来人口。
在一开始的时候,他们就提出口号,走集体主义道路,十年内村民吃饱饭、有新房住、有钱花、健康长寿。
在这个目标下,全村人共同努力,引进外资企业,完成了一次次的飞跃。
在2012年,集体经济收入2.77亿元,每名劳动力可以分6万元。
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些村子在集体经济的帮助下,从一开始的吃不饱饭,到现在的小洋楼,已经足以证明集体经济的好处。
在这些村子的村民,他们不知道什么是三座大山,只知道什么叫作安居乐业、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