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主要是指位于今天山西、河北北部的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等十六州,因其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一直都是中原王朝东北部重要的防线,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正所谓“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一旦燕云十六州丢失,整个华北平原将完全暴露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北方游牧民族随时可以翻越燕山山脉或太行山脉驰骋于华北平原,昼夜即可饮马黄河。
那么,既然燕云十六州如此重要,为何又会丢失呢?后周、北宋又为何始终没有将之收复呢?
唐朝后期已脱离朝廷掌控,五代时被石敬瑭割让于契丹唐朝初期,由于大量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朝廷将之安置于幽、蓟、云、朔等边州,在长期杂居交融之下,这些地区民风极为彪悍。唐玄宗末年,安禄山于河北起兵反唐,在这场持续八年的内乱之中,唐王朝的统治遭到了严重打击,虽然最终叛乱被平定,但由于唐代宗“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河北地区开始脱离朝廷控制。
唐朝后期,随着朝廷的统治力持续衰弱,藩镇割据现象日益严重,各藩镇虽然仍奉天子为主,但实际上已经是一个个国中之国,藩镇之间相互攻伐不止,朝廷对此根本无可奈何。
河北藩镇更是如此,其中尤以范阳(又称幽州或卢龙)最为严重,由于内部争夺激烈,从广德元年(763年)李怀仙为幽州卢龙节度使开始,到后梁乾化三年(913年)李存勖攻占幽州为止,一百五十年间先后更换了二十八个统治者,可见其混乱。
燕云十六州示意图
进入五代时期,燕云十六州先是被刘守光的桀燕和晋王李克用分别占据,直到乾化三年(913年)李存勖攻占幽州、消灭桀燕,燕云十六州才全部落入李存勖建立的后唐手中。
后李存勖驾崩于“兴教门之变”,李嗣源夺取帝位,由于石敬瑭多次救其性命,且有从龙之功,因此被封为河东节度使,从而掌握了后唐的龙兴之地。李嗣源驾崩后,李从厚又在石敬瑭支持下,击败李从珂夺取帝位。
不过,由于石敬瑭势力太大,李从珂对其也是颇为忌惮,为了化解威胁,有心将石敬瑭调离经营多年的河东。石敬瑭则以辞去马步兵总管、调任别处试探,“初,帝疑河东有异志,与近臣语及其事,帝曰:‘石郎与朕近亲,在不疑之地,流言毁誉,朕心自明,万一失欢,如何和解?’左右皆不对。翼日,欲移石敬瑭于郓州,房暠等坚言不可,司天监赵延乂亦言星辰失度,尤宜安静,由是稍缓其事。会薛文遇独宿于禁中,帝召之,谕以太原之事。文遇奏曰:‘臣闻作舍于道, 三年不成,国家利害,断自宸旨以臣料之,石敬瑭除亦叛,不除亦叛,不如先事图之。’”
石敬瑭自然不愿离开根基之地,但又自觉难以对抗朝廷军队,于是暗中勾结契丹,在取得契丹支持后,石敬瑭与李从珂公然翻脸,以李从珂是李嗣源养子为由,要求其退位,李从珂一怒之下免去石敬瑭官职,调兵遣将围攻石敬瑭。
面对朝廷大军,石敬瑭向比自己小十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在许诺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同时,承诺每年进贡大批财物,以儿国自称。“石敬瑭遣间使求救于契丹,令桑维翰草表称臣于契丹主,且请以父礼事之,约事捷之日,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与之。”耶律德光得知后大喜,立即率兵自雁门关南下救援石敬瑭,偷袭并大败后唐军队。“丙申,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其主所讨,遣赵莹因西南路招讨卢不姑求救,上白太后曰:‘李从珂弑君自立,神人共怒,宜行天讨。’时赵德钧亦遣使至,河东复遣桑维翰来告急,遂许兴师。”
石敬瑭
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册石敬瑭为皇帝,石敬瑭则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并承诺每年给契丹布帛30万匹。“契丹主谓石敬瑭曰:‘吾三千里赴难,必有成功。观汝气貌识量,真中原之主也。吾欲立汝为天子。’敬瑭辞让数四,将吏复劝进,乃许之。契丹主作册书,命敬瑭为大晋皇帝,自解衣冠授之,筑坛于柳林。是日,即皇帝位。割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十六州以与契丹,仍许岁输帛三十万匹。”见石敬瑭如此“信守承诺”,耶律德光于是与石敬瑭合兵进攻洛阳,李从珂兵败自焚而崩,后唐灭亡。
后周柴荣曾想收复十六州,最终因病被迫撤军虽然石敬瑭割让了燕云十六州,但对于中原政权来说,丢掉的实际不止这十六州,早在李嗣源统治时期,便已经丢掉了平州,后来后唐攻灭后梁时,宁州和营州也被契丹夺取。后晋时期,易州也被契丹夺取。
虽然契丹无力统治中原,但却牢牢占据着燕云十六州等地,后晋被契丹攻灭后,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趁机建立后汉,不过后汉立国仅三年,就连内部矛盾都没能解决,更别说对外收复燕云十六州了。
后汉末年,郭威夺取政权,称帝建立后周,不过郭威在位也仅三年便驾崩,皇位交由养子柴荣继承。柴荣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对内对内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修订礼乐、制度、刑法,使得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对外则西败后蜀,收取秦、凤、成、阶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十四州。
柴荣即位以来,便致力于一统天下,为此甚至立下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志向。因此,在解决了后蜀、南唐,确保了后方稳定之后,柴荣于显德五年(958年)开始部署北伐事宜。
柴荣
次年,柴荣命义武节度使孙行友扼守定州,防止北汉救援,又令侍卫亲军都虞候韩通等率军前出沧疏通水道,然后自己亲自率军北上。
显德六年(959年)四月,柴荣击败辽国军队后,先后攻占瓦桥关、淤口关和莫、瀛二州,辽瓦桥关守将姚内斌、莫州刺史刘楚信、瀛州刺史高彦晖先后投降。五月,柴荣又命先锋都指挥使刘重进攻占固安。
然而,就在柴荣意图进一步攻取幽州时,柴荣却因身体患病不得不收兵,并在回京后不久病崩。虽然柴荣北伐收复了瀛、莫、宁三州十七县,其中瀛、莫二州也是燕云十六州其中二州,但辽国实际上仍然牢牢掌控着燕山山脉一带的防线。
宋初也曾尝试收复十六州,可惜皆以失败告终柴荣驾崩后,赵匡胤效仿老上司郭威“黄袍加身”建立北宋,赵匡胤同样致力于统一天下,虽然他采取了“先南后北”的策略,不过他并没有忘记北方这个大敌,在统一南方的同时,又于内府库专置“封桩库”广积钱粮,或赎回失地,或组建军队收复失地。
赵匡胤在位十余年,却也只来得及攻灭了南方的荆南、后蜀、南汉、南唐和武平军,迫使吴越俯首,基本统一了南方,此后赵匡胤虽然先后三次出兵意图攻灭北汉,但前两次皆因辽国救援而失败,第三次则因赵匡胤的突然驾崩而作罢。
赵匡义
赵匡胤驾崩后,其弟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在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上表投降后,北宋终正式一统南方地区。此后,一心想要完成兄长统一大业的赵光义,开始将战略重心放在了北方,并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攻灭北汉,收取河东一军、十州、四十一县,彻底终结了晚唐以来的割据局面。
同年五月,赵光义意图乘胜追击收取幽州,宋军与辽军在高梁河一带展开激战,起初双方倒是互有胜负,但在赵光义因身中两箭退走后,群龙无首的宋军遭遇惨败,北伐也以失败告终。此后,宋军与辽国先后在满城、雁门关、雄州等地交战,双方互有胜负。
雍熙三年(986年)三月,赵光义再度发动北伐,起初进展极为顺利,西路潘美先后攻占寰、朔、应、云四州,中路田重进也攻克蔚州,东路曹彬也在占领岐沟关、新城、固安后夺取涿州。然而,之后由于东路曹彬指挥失误,被辽军主力击败,西路与中路也被迫撤军,北汉降将杨业也因此战而死,“雍熙北伐”最终仍以失败告终。
虽然赵光义不甘心失败,意图再度出兵北伐,但当宋军于同年十二月被辽军在“君子馆之战”中击败,刘廷让部数万人被歼,贺令图、杨重进等人被俘后,赵光义也不得不承认失败。
此后,由于宋朝内部爆发王小波、李顺起义,赵光义只得放弃北伐,而在赵光义驾崩后,宋朝对辽国全面转入防御,再也没有了北伐之力,面对随时能够南下的辽国,只能被动防守。
海上之盟示意图
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订立“海上之盟”,约定联合灭辽后,金国归还燕云十六州,金国灭辽后也的确将太行山以南的燕京、涿州、易州、檀州、顺州、景州、蓟州归还北宋,但在见识到宋军糟糕的战斗力后旋即又反悔,先于宣和七年(1125年)重新夺取幽燕之地,后于次年大举南下攻宋,“靖康之变”后燕云十六州又落入金国之手。
此后蒙古崛起,铁木真大军南下横扫河北,燕云十六州又全部落入蒙古(元朝)手中。直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攻克大都,幽云十六州这才重新回到汉人手中,而此时距离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已经足足过去了455年。
唐朝后期,除长安城外,近乎所有的领土都脱离了朝廷的控制…单独说燕云,不提其他地方,就是变相的断章取义。
所以,宋朝要北伐,就是抢地盘……毕竟谁拳头大,听谁的……
那些喷宋的看看,这失去中原的锅是谁的[得瑟]
夏燕两地尽失
仗打不赢,你就没道理,大宋经常打平,这就很尴尬了[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石敬瑭千古罪人!最怕这种不怕背上千古骂名的人
真正导致中原王朝完蛋的,不是丢失什么土地,而是汉奸。石敬瑭献出幽云十六州以后,中原王朝并没有被契丹攻破,反而是因为杜重威这个真汉奸主动投降,才导致后晋灭亡[得瑟][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