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中,牛顿就是那个被苹果一砸就轻松发现万有引力的长卷发物理学家。然而,实际上砸在牛顿头上的不是苹果,而是一个男人。这个男人不仅一次次质疑牛顿,还让刚刚23岁就火遍全国的天才牛顿跌落神坛。这个男人到底是谁?最后,这一切为什么都变成了一颗苹果?今天我们讲的是牛顿与一生之敌的故事。
牛顿之所以能想出万有引力,并不像苹果砸脑袋这么轻松,而是经历了勾心斗角、世态炎凉。1666年23岁的牛顿在一年时间里开创了微积分,发明了最先进的望远镜,还提出了上百条宇宙规律的猜想。之后,一直非常自卑敏感的牛顿终于第一次公开发表了自己的科学发现——反射望远镜。
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发现大获好评,不仅让他成为了研究员,还让他成为了剑桥大学的高级教授。牛顿终于可以继续在大学搞研究了。他想要研究什么都可以得到最好的科研资源。牛顿当然非常高兴,把整个家都刷成了红色,连沙发和床单、被套都换成了红色的。在牛顿的记录本里,能发现他真的很喜欢红色,记录了30多种红色颜料的配方。更让牛顿高兴的是,几个月后,他竞选皇家学会的会员,几乎全票通过。牛顿靠着自己的研究成果,从一个无人问津的学者登上了英国科学界的巅峰。这让牛顿对自己更加有信心了。
他鼓起勇气决定再发表一篇论文。他觉得这个论文比他的望远镜厉害多了,一定能大获好评。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论文被退回来了。负责审核的人说,这篇论文错误太多,没法发表。几天之后,越来越多的差评被寄到剑桥大学。牛顿一下子就懵了。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这个审核员,他就是牛顿的一生之敌罗伯特·胡克。胡克是皇家学会的负责实验的主任,常常审核各个科学家的实验和论文。不仅为高质量,还是位实力很强、很有成就的科学家。
我们初中学的弹力公式,也叫胡克定律,就是他发现的。他的动手能力还很强,有1000多项发明。他自制了显微镜,是世界上第一个用显微镜看清细胞的人。细胞的英文单词“cell”就是他命名的。
其实,牛顿是胡克的晚辈。1672年年初,牛顿因发明反射式望远镜而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不久后,牛顿的光学论文关于光和颜色的新理论在英国皇家学会哲学会刊刊载。牛顿在其中提出了光的粒子说,这种观点遭到了胡克的猛烈抨击。
胡克认为光是一种波。胡克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评论牛顿的研究。为了证明自己的光学理论是正确的,牛顿在1675-1676年又向学会递交了两篇论文。争端再次开启。由于胡克是学会的实验室主任,按照程序,这两篇论文首先被交到了胡克手上。由胡克进行实验检验并向学会作出评价。让牛顿没想到的是,这次胡克声称自己的显微术研究中包含了牛顿所做的工作。牛顿只是在某些细节方面进行了拓展,但却提出了错误的理论。听到这样的观点,年轻气盛的牛顿火冒三丈。
他讽刺胡克所谓的研究和成果不过是受惠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如果我能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是牛顿写给胡克的信中所出现的一句话。有种说法,这句话其实是牛顿为了嘲讽胡克,因为胡克身材比较矮小。但牛顿毕竟是个崭露头角的年轻教授,面对前辈的批判,他终究无可奈何。胡克甚至在其他科学家面前公开批评牛顿。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也开始质疑牛顿。他们甚至开始写信过去批评牛顿。牛顿无法忍受胡克的连续打压,声称要退出皇家学会。经过学会秘书亨利的极力劝说,牛顿才答应留下来。
但即便在亨利秘书调解下,两个人还是陆续吵了四年。这四年不断的被批评质疑,让牛顿非常痛苦。他写信给学会,请大家忘记之前的事吧,不要再批评我了。他开始恐惧光学研究。他和同事写信说:“一想到要写光学论文,就觉得难以下笔”。牛顿只好放弃了对光学的研究,转向了数学、力学、医学、天文学、炼金术。
就在几个月后,牛顿的导师巴罗去世了。他是最认可牛顿的人之一。又过了几个月,之前在皇家学会帮他说话的秘书长亨利也去世了,更糟糕的是,他的一生之敌胡克还成为了新一任秘书长。这样一来,牛顿在英国科学界就更加孤立无援了。
又过了一两年,牛顿的母亲生了重病。虽然当年牛顿的母亲抛弃牛顿,让牛顿从小就没有安全感,但他还是回到老家,用自己研究多年的医学知识来帮母亲治病。但最终母亲还是去世了。当牛顿料理完后事,回到剑桥大学已经过去大半年了。就在牛顿心里憔悴的时候,胡克又来了。1679年11月,胡克主动打破了双方几年的僵持,给牛顿写了一封信。但也有种说法,胡克不过是故意想让牛顿犯错误。
在信里,胡克介绍了自己的研究计划,并希望牛顿能够在行星运动问题上发表观点。牛顿当时正心烦意乱,但是看到胡克的语气非常诚恳,就也很诚恳地回复了。然而,胡克又回信说,牛顿的论述是错的。胡克得益于牛顿的错误,在一次皇家学会的例会中,胡克宣读了牛顿的信,并公开批评了牛顿的观点。
这一做法羞辱了牛顿,使得牛顿非常不满。这本是一次私人通信,但胡克却将牛顿的错误公布于众。一次次被公开批评,让牛顿跌落谷底。以前牛顿是个有仇必报的人,但现在他却毫无还手之力。这时候牛顿才30出头,但已经头发灰白,乱蓬蓬的垂在肩上。他感觉好像再次回到小时候,被全世界抛弃,好像不会再快乐了。他决定再也不理会胡克,不理会所有人,也不想和任何人接触。他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红屋里,专心做研究。
就在牛顿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遥远的天空中出现了一个亮点。那是一颗彗星。接下来,牛顿每天裹着小毯子熬夜看星星,追踪彗星的移动轨迹。他开始记录观测数据,思考着,结算着。一个个问题浮现在他眼前,等待着他去找到答案。他好像重新找回了那份最纯粹的快乐,追求真理的快乐,就像童年他拿着自己发明的风筝照亮的夜空。
而在世界的另一边,所有科学家也都在关注着这颗彗星。在欧洲历史上,彗星每次出现都会带来巨大的恐慌,因为欧洲人觉得彗星是个不祥之兆,每次一来就会爆发瘟疫、饥荒、战争。这颗彗星很奇怪,飞了几个月,在太阳附近消失了。一年多之后,又看到一颗沿着反方向飞的彗星。科学界开始疯狂讨论,这两次看到的是同一颗彗星吗?
四年后,有一位天文学家还在坚持研究这颗彗星。他就是埃德蒙·哈雷。他在想,如果找到一个理论,算出彗星的轨道,那就很有可能可以解释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为此,他找到隐居多年的牛顿。牛顿说,我算过了,他的运行轨道是椭圆的。哈雷一听就震惊了,让牛顿写出他的计算方法。牛顿日夜不停的工作,很快就写了一份详细的手稿交给哈雷。他还说,随便一颗彗星,只需要三个数据就能把他的整个轨道算出来:什么时候会出现在哪个位置,会以多快的速度运行,所有信息都能算得明明白白。
后来哈雷引用这个方法,预测了这颗彗星会在1759年再次出现。他的预测非常准,所以人们就把这颗彗星命名为哈雷彗星。哈雷彗星70多年来一次,下一次来是2061年6月或七月。刚看完牛顿手稿的哈雷觉得不可思议。他建议牛顿把内容再完善一下,然后出版成书。牛顿日夜不停的工作,写了一年半,把这九页写成了550页。1684年,牛顿耗时18个月,将自己长达20多年的研究整理成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在书中,牛顿以三大运动定律为基础,建立了一套力学体系,其中也包含着万有引力定律。1686年牛顿将书交给皇家学会审阅。胡克在会议上指出,其中一些内容是他先发现并告诉牛顿的。他依据的就是那次私人通信。他声称牛顿应该在书中提到他的贡献。牛顿不仅拒绝了胡克的要求,还把书中所有涉及他的引用都删掉了,这使胡克非常气愤。
此时胡克正担任着学会的秘书长。于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出版就因资金不足而被搁置。后来经过哈雷的协调,牛顿承认了平方反比定律确实在他与胡克的通信中出现过,但胡克对平方反比定律的描述并不准确。牛顿声称自己在大约20年前,1666年就发现了平方反比定律,还写信告诉了别人。因此,平方反比定律并不需要从胡克那里知道。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发现,牛顿并没有说谎,万有引力定律在1665年就已经被牛顿发现了。
但万有引力这个词确实是胡克首先公开使用的。胡克早在1674年曾经发表过一篇有关引力的论文,在这篇文章中,胡克首先使用了万有引力这个词。牛顿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用强大的数学能力解决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论证问题,这是胡克等人没有能够解决的。
事实上,现代物理学家们认为胡克对牛顿最重要的影响,或许是他们的通信使牛顿发现了原来的错误概念,并最终形成了正确的解释。一旦牛顿突破了错误观念,他就可以依靠自己天才般的数学能力,迅速建立正确的天体力学理论。
遗憾的是,胡克草率并公开指责牛顿剽窃自己的成果,让牛顿非常愤怒。最终在哈雷的调解下,牛顿的态度出现了松动。他同意在书中的相关内容处加一条注释,说明哈雷、胡克和雷恩都独立地发现过引力反比定律。这样,在哈雷的资助下,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正式出版。
第一版发表后,胡克仍然不依不饶,他一直声称平方反比定律是自己先发现的,并要求牛顿承认这点,至少在《原理》的前言里,自己的贡献有必要被提及。为此,牛顿并没有回应。于是在1693年的一次英国皇家学会会议上,胡克再次正式提出万有引力是自己优先发现的。面对胡克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行为,牛顿暴跳如雷。盛怒之下,他把再版的书中涉及胡克的大部分引用都删掉了。实在无法避免的用词也都改为了不顾基本礼仪的胡克,而非之前的非常尊敬的胡克先生。
这套书出版之后,震撼了世界,它是科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牛顿总结出了牛顿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这些定律解释了宇宙间万物运动的普遍规律。人类终于可以理解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而月亮却悬在空中,水为什么会往低处流,大海为什么会潮起潮落,而彗星也可以被人类精准预测,不再是厄运的象征。人类还可以计算支撑建筑的力,可以制造飞机飞上天空,甚至可以发射火箭最终离开地球。
之前,人们虽然也掌握了很多科学知识,但是都是零散的知识点。而牛顿建立的是一个体系,他定义了很多物理概念,并且创造出了一套系统的研究方法。牛顿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科学时代,他也从此成为了改变世界的伟大科学家。而他的一生之敌胡克,这个曾经让牛顿一次次受伤的男人,最终反而成为牛顿的动力,激发了他的潜能,让原本天才的他做出了让天才都无法想象的科学奇迹。但是后来为什么一切最后都变成了一颗苹果呢?
大家都听说过牛顿看到苹果落下而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英国在纪念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印书出版300周年的文集时,书的封面也用的是一个苹果。牛顿家乡的苹果树也被移栽到世界各地的许多著名学术机构。但是这是一个有争议的故事,学术界的一些人甚至把它归入了虚假故事里。当然,牛顿确实并未在他的论述中提到苹果的故事。不过人们在正式的科学著作中一般也不会讲述自己的科研灵感来源。据说牛顿苹果的故事是一些熟悉牛顿的人听晚年的牛顿自己讲述的。这个故事最著名的讲述者是法国启蒙哲学家伏尔泰。
伏尔泰于1727年参加了牛顿的国葬仪式,他在书中也介绍了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关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经过,伏尔泰写道:“1666年,牛顿退隐到剑桥附近的乡下,有一天在自己的花园里散步,看到有水果从树上掉下来,也陷入了对重力的沉思”。
牛顿的另一位朋友,数学家蒂莫夫虽然没有提到苹果,但是他也说道,1666年牛顿在花园中思考的时候,产生了关于引力的想法。这些人的说法大体上是一致的,虽然也有一些细节上的差异,比如牛顿到底是坐着沉思时还是散步时看到苹果下落。而且他们都是非常熟悉并崇拜牛顿的人,苹果的故事确实来自牛顿本人讲述。这一点并没有太多可怀疑的。
诚然,如果牛顿是从一个苹果落地得到灵感的话,但科学的探索之路也并不会顺顺利利。他花了20多年研究这个主题,并在与胡克的不断的恩怨纠葛中完善了自己的研究。那胡克后来怎么样了?
由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出版,牛顿声名鹊起。这让胡克越发觉得自己对万有引力定律的贡献没有获得应有的承认,胡克对此耿耿于怀。1690年2月,在英国皇家学会的一次演讲中,胡克仍不忘为自己打抱不平。他嘲讽地说道:“有我多年前首先发现的引力性质被牛顿当成了他的发明,并写成专著发表。因此,牛顿帮了我一个大忙”。
尽管胡克一直在执着地争取,但几乎无人理睬他的抱怨。这件事情对胡克影响很大,他变得越来越抑郁和嫉妒。由于终身未婚,胡克晚年非常孤独。1703年3月3日,双目失明的胡克逝世于伦敦格雷新学院,享年68岁。几个月后,牛顿当选皇家学会会长,并计划给学会找一个新地址。
胡克设计的上千种实验装置、化石标本及模型均在牛顿担任皇家科学院院长期间被直接或间接地销毁。牛顿的支持者甚至销毁了胡克唯一的一张画像,以至于胡克的真实面目无法被后世得知。经常被大众认为是胡克的那张画像经证实并不是胡克本人。2003年,众多学者发表了关于胡克的数十本新书和论文,以此为胡克向牛顿复仇。然而这一般轮回多少有些悲凉。
胡克逝世后的200多年中,他被描述成一个由于天生身体上的缺陷而导致心理变态的人,一个沉默孤僻、不善交际、爱争功的人。诚然,胡克在做人方面确实不算成功,但这足以成为将他对科学的贡献抹杀掉的理由吗?这样的问题在3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思考。其实过去这种学术上的争端挺多的,包括后来的牛顿和莱布尼兹,以及之前的费马和笛卡尔等。虽然他们是科学家,但他们也是人,都有自己人格上的优缺点。但他们每个人对学术的认真态度是值得我们敬仰的。每个科学家身上可能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怪癖,无论好或坏,只是丰富了我们对他们个人形象的想象。一切学术研究,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一路发展过来的。
都怪大清误国[笑着哭]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科学家排名 第一名: 牛顿(英国) 第二名: 爱因斯坦(德国) 第三名:伽利略(意大利) 第四名: 哥白尼(波兰) 第五名: 巴斯德(法国) 第六名: 法拉第(英国) 第七名: 开普勒(德国) 第八名: 麦克斯韦(英国) 第九名: 拉瓦锡(法国) 第十名: 达尔文(英国)
先把胡克和虎克分清楚吧。此胡克非彼虎克,牛顿敌视的这个叫胡克,英国科学家。发明显微镜和奠基微生物学的叫列文虎克,是荷兰人。
老牛是基础力学的奠基人,毫不夸张的说,后世很多科学家取得的成就都是他的理论的延伸。
想想真可怕,人家1675年就在争论光是粒子还是波了,我们1675年在干什么。
英国哪个时候还真重视人才
牛顿的最大敌人,悖论斯坦,背叛数学由公理演绎证明特称命题的传统,号称证明全称公设公理。以光速不变假说祸害相对速度公理,祸害绝对时空,祸害能量质量引力等物理基本概念和认知方法。祸害数学,祸害物理,终身搞骗,祸害极大极深极广。
爱因斯坦已证明万有引力是不存在的。
我站在他们的人梯(肩膀)上,应该可以摘到苹果了吧?
以顿哥的性格不会把胡克当一生之敌的。相反牛顿是胡克的一生之敌。
有什么可吹的,都是抄永乐大典甘石心经天工开物的,我们老祖宗的东西才是最厉害的[得瑟][得瑟][得瑟][得瑟]
牛顿与胡克有着惊人的相似-终身未娶!
气愤也会让人有惊人的动力
科学第一人
吵吧吵吧,都出名了
罗伯特.胡克就是那颗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