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黑马Manus,为何选择和阿里通义“闪婚”?

壹零社科技宅 2025-03-14 06:01:45

自2025年3月5日发布以来,Manus凭借其“全球首款通用智能体产品”的定位迅速出圈,其邀请码甚至被炒至5万元高价。然而,仅五天后,这家初创企业便宣布与阿里通义千问达成战略合作。这场看似闪电般的“联姻”,背后又有何种图谋呢?

01

阿里+Manus的“王炸组合”

国产大模型+国产智能体,将擦出新的火花。

日前,最近火爆出圈、“一邀请码难求”的AI智能体Manus将与阿里通义千问团队达成战略合作。据悉,双方将在国产模型和算力平台上实现Manus的功能,两家技术团队正紧密协作,致力于为中国用户打造更具创造力的通用智能体产品。

媒体就此消息向阿里方面求证,阿里通义方面回应称:“Manus和通义千问确实在进行开源模型方面的合作,我们期待与更多全球AI创新者开展合作。”

此前,Manus创始人、CEO肖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Manus母公司蝴蝶效应共完成两轮融资,总规模超过1000万美元,投资人包括真格基金、红杉中国、腾讯等。

作为一款国产AI应用的黑马产品,Manus为何如此之快的选择“联姻”阿里通义呢?

02

成本与算力的双重压力

Manus的走红始于其颠覆性产品定位,与传统聊天机器人不同,Manus以“执行者”身份示人:它能解压简历包、生成评估报告,甚至在用户关闭电脑后继续异步完成任务,被称为“首个真干活AI”。这种“端到端交付成果”的能力,使其在社交媒体引发20亿次话题讨论,服务器因访问量过大三次宕机。

然而,爆红背后争议随之而来。技术圈质疑其本质是“套壳创新”——通过整合阿里通义千问等大模型与Cursor等工具,包装成自主产品。

尽管创始人季逸超强调“整合复杂度被低估”,但成本压力与盈利模式的不确定性浮出水面:按每日2000用户计算,Manus单日运营成本高达32万元,前期投入或超3200万元。

同时,用户反馈显示,Manus长期处于“负载较高,无法创建任务”状态,高投入模式从每日5次调用缩减至1次,凸显其算力资源不足。

而阿里云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强大的计算基础设施,可为Manus提供高并发、低延迟的算力支持,解决其在用户爆发期的扩容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Manus早期已依赖阿里Qwen大模型进行微调,合作后进一步接入通义千问的QwQ-32B推理模型。该模型在GAIA基准测试中表现超越DeepSeek-R1,强化学习(RL)路径为Manus的自主规划能力提供底层支撑。阿里通义的开源策略,则让Manus能以更低成本调用多模态能力,缓解“套壳”质疑。

前不久,网友@jianxliao成功获取Manus沙盒运行代码,并据此发现Manus的基座模型。

技术上,/opt/是一个标准系统目录,通常用于存放第三方软件或可选软件包。沙盒(Sandbox)是一种隔离的运行环境,用于测试、执行或运行代码,同时限制其对系统资源的访问。

该网友只是提出一条简单的请求,便得到Manus的运行代码。代码信息显示,Manus使用了Claude Sonnet模型以及基于Claude Sonnet的29个工具,但未使用Claude多智能体;使用了浏览器自动化工具Browser Use的开源代码,作为Computer use能力底座。Computer Use是由Anthropic公司推出的一项新功能,属于其AI模型Claude 3.5 Sonnet的一部分,该功能允许AI模型像人类一样操作计算机,执行诸如查看屏幕、移动光标、点击按钮、输入文本等操作。

对于此次“被动”披露,Manus 联合创始人季逸超发文回应称:沙盒代码的“泄露”并非意外或漏洞,而是Manus设计的一部分。每个对话都有独立的沙盒环境,与其他会话完全隔离。用户可以通过Manus界面直接进入沙盒。沙盒中的代码仅用于接收来自Agent(智能体)的命令,Multi-Agent(多代理模式)实现是Manus的关键特性之一。

此前Manus处于“神秘”状态,外界主要通过产品体验与复刻产品,倒推猜测其底座模型。此次Manus终于揭开谜底,季逸超在社交平台评论区回复网友称:Manus目前使用的是Claude与阿里旗下不同的Qwen微调模型。团队早期只能使用Claude 3.5 Sonnet v1,因此需要大量辅助模型。季逸超表示,目前来看Claude 3.7非常有潜力,正在内部测试。

从这个角度看,双方的合作本身是有基础的,同时,双方联姻的背后,更多还是 一场抢占AI Agent赛道话语权的生态卡位。

03

从技术互补到生态卡位

Manus此前采用多模型混合架构(Claude+Qwen微调版),虽保证功能实现,却面临模型迭代滞后、响应速度受限等问题。通过与阿里通义的深度绑定,可直达Qwen模型研发前端,实现定制化优化。如针对中文语义理解的强化,能显著提升任务拆解准确率,这正是Manus本土化战略的关键。

双方合作瞄准的不仅是产品升级,更是智能体标准的制定。通过将Manus的Agent框架与Qwen模型深度集成,可形成“基础模型-应用接口-场景方案”的全栈能力,降低开发者接入门槛。

这种生态化反效应,或将催生类似App Store的AI Agent市场。

阿里通义已构建覆盖PC、汽车、医疗等多领域的AI生态,而Manus在游戏、教育等场景的应用潜力与之高度契合。合作后,Manus可快速接入阿里的行业资源,加速产品落地;阿里则通过Manus的创新应用反哺模型迭代,进而实现AI Agent赛道的生态卡位。

04

点评:一场关于未来的对赌

Manus与阿里通义的联姻,既是技术突围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AI生态演进的风向标。

当全球AI竞赛进入“应用落地”深水区,这种“黑马+巨头”的组合,或将成为打破垄断、激活创新的关键变量。

然而,这场合作能否真正孕育出超越OpenAI的AI Agent,仍需时间检验——正如网友所言:“让子弹再飞一会。”

0 阅读:22
壹零社科技宅

壹零社科技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