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降霸榜,《无忧渡》“渡劫”成功?

犀牛娱乐官方 2025-04-15 22:27:43

犀牛娱乐原创

文|沈婉婷 编辑|朴芳

“内娱三匹狼”之《无忧渡》终于“空降”成真。

其实,这部命运多舛的聊斋单元古装剧早在2022年底就已杀青,“搁浅”至今才播出的原因在于众所周知的“宋祖儿税务风波”。

尽管在未宣发、甚至都没来得及招商的情况下就毫无预兆地悄然上线,但《无忧渡》在爱奇艺一经开播就瞬间激起千层浪,站内站外皆迅速占领各大榜单之首。

除了“话题C位”宋祖儿贡献的流量,《无忧渡》的“渡劫”密码还有哪些?

高开,并不意外

自4月12日晚6点“空降”爱奇艺以来,《无忧渡》就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首播3小时站内热度即突破6000,次日峰值更是实现热度“四连跳”、从7000跃升至8500+,单日涨幅超2000。截至4月14日开播第三天,其热度峰值已达9000+,成为2025年爱奇艺最快破9000的剧集。

站外平台的成绩同样亮眼,全网热度和播放表现都持续领跑。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该剧已连续三天位居剧集热度榜TOP1,当前有效播放量已累计破亿;云合数据也显示,《无忧渡》市占率从首日的5.6%火速飙升到次日的13.8%,翻了近2.5倍并直接登顶,最新市占率已达15.3%。

随着热度的攀升,广告商也随之进场,在14日更新的第9、10集中,剧中首次出现贴片广告,目前品牌包括百岁山、拉芳,告别“裸播”状态。

没有铺天盖地的预热、没有大张旗鼓的宣发,《无忧渡》现阶段的高开局面首先毋庸置疑要“归功”于自带舆论争议的宋祖儿。

作为内娱三部反复传出定档消息却迟迟未播的古装剧中第一个试水的“勇士”,想必无论是剧粉还是路人都会出于好奇高低看一眼,无形中助推剧集的话题热度。

再来,这部由爱奇艺新弈工作室打造的作品班底相当“能打”,尤其是总导演林玉芬对古装忠实观众来说一定不陌生,其代表作《仙剑奇侠传3》《花千骨》《步步惊心》《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都是古偶中个顶个的“顶流”,曾被称为业内的“内娱古偶真神”,这次她将古偶与志怪奇幻元素相结合,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

与此同时,爱奇艺作为播出平台的排播策略亦相当“高明”,虽是零宣发定档,但通过“连更18天”的排播模式维持观众黏性,与许多动辄就“断更”“单更”的剧集形成鲜明区分。

而如果没有宋祖儿此前的“税务风波”,任嘉伦与她组成的CP阵容加上林玉芬导演的业界知名度,即便是放到现在,《无忧渡》在古偶里至少也是S级的配置。所以如今的“小爆”开局也算是在意料之中。

“渡劫”成功了吗?

回归到题材内容层面,《无忧渡》放在古偶剧扎堆、剧情套路化严重的当下又是什么水平呢?

就目前的剧情看下来,它打破了“流水线”古偶的常规框架,将悬疑、志怪、探案、中式恐怖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并搭配聊斋单元剧的形式,为观众带来了新的观剧体验。即使积压了三年,它的叙事风格和人物设定也并不过时。

该剧改编自半明半寐的小说《半夏》,任嘉伦和宋祖儿在剧中结为“捉妖搭子”,在人妖共存的世界相继经历“鸮吟”“回春”“换命”“入画”“双生”“化妖”六组志怪单元故事,携手调查奇诡案件的同时收获一段骨铭心的爱恋。一个是不滥杀妖物的理性捉妖师,一个是有一双能看见妖的眼睛的富家千金,男女主的人设也颇具新意。

而与那些无脑注入“工业糖精”的古偶或者现偶相比,《无忧渡》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减少了“预制糖”,更多笔墨花在志怪传奇故事内核的表达和中式恐怖美学氛围的营造上。

“聊斋风”作为该剧的最大看点之一,其承袭了聊斋故事中“妖有人情,人具妖性”的精神内核,以妖喻人、以古喻今,在光怪陆离的志怪世界中暗藏当代思考和情感。

以第二单元的“碧玉梨回春案”为例,故事里的女子吃了一种神奇的碧玉梨后竟然返老还童,可这颗梨既能让人一秒回春也能让人立马“断魂”,镜中妖手递梨的镜头更是吓得不少网友晚上都“不敢照镜子”。而这背后反映的则是凡人对“青春永驻”的贪欲,也是对现实生活中“容貌焦虑”的一种映照。

在此基础上,导演对中式美学与志怪画风的拿捏则是加分项,一方面在剧中自然地融入了《诗经》《山海经》等经典故事中的元素,镜妖、赤炼蛇、兔妖等奇妖异兽的设定也有记载原型,为剧集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从无磨皮的滤镜到实景搭建再到服化道、场景特效等,该剧的制作水准获得了大部分观众的认可。

不过仍需指出的是,结合社交平台上各方对于《无忧渡》的评价,剧集的节奏及主演的演技等受到一些争议,比如整体叙事节奏相对平缓、部分支线剧情又铺垫不足,宋祖儿在某些情境中的表演被指“用力过猛”等。

但总体而言,《无忧渡》呈现出来的面貌放在当前的古偶市场中还是值得一品的。况且对这样一部“高风险”作品来说,能顺利播出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接下来如果能一直保持热度的涨势且在口碑上往高冲一冲,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渡劫”成功了。

0 阅读:3
犀牛娱乐官方

犀牛娱乐官方

资深财经记者行业人士共同创建,聚焦娱乐产业深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