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一则海航集团因692元的票据纠纷被法院强制执行的消息意外冲上热搜。
谁能想到,这家曾以6183亿年收入力压华为、在中国民营企业中排名第二的商业巨擘竟会以这样荒诞的方式沦为“老赖”。
这一事件看似离奇,实则是海航从千亿辉煌坠入万亿债务深渊的真实写照,而创始人陈峰从叱咤风云的“资本魔术师”沦为阶下囚的跌宕人生,更如现实版《华尔街之狼》。

1988年,海南建省,百业待兴,陈峰临危受命,肩负起组建航空公司的重任,然而彼时,政府仅拨款1000万,这点资金对于购置一架波音737飞机而言,简直是杯水车薪。
但陈峰绝非等闲之辈,他巧妙地以政府批文作为敲门砖,成功向银行贷款4亿,随后,又发动海南公务员进行“众筹”,筹集到2.5亿资金。
就这样,陈锋凭借着非凡的胆识与谋略硬是拼凑出了第一架飞机,飞机到手后,陈峰将其抵押给外资银行,通过循环贷款的方式购买更多飞机。

短短4年时间,他便成功推动海航上市,使其成为中国首家上市航司,完成了从无到有的惊人跃迁。
2003年,非典来势汹汹,给航空业带来了沉重打击,众多航空公司陷入巨亏困境,但陈峰却展现出了独特的商业眼光和高超的资本运作能力。
他通过境外壳公司操作飞机租赁,将融资成本降低至3%,并在这艰难的一年实现了1.3亿的净利润,连金融大鳄索罗斯都被他的“财技”所折服,豪掷2500万美元入股海航。

此时的陈峰已然成为华尔街眼中熠熠生辉的“东方资本魔术师”,在资本舞台上大放异彩。
疯狂并购:万亿帝国的崛起与崩塌2013 - 2017年,海航开启了全球“买买买”的疯狂氪金时代,65亿美元收购希尔顿25%股份、100 亿美元拿下瑞士空港、45亿美元吞并美国IT分销巨头英迈。
甚至成为德意志银行最大股东,在巅峰时期,海航资产规模超过1.2万亿,业务版图横跨航空、地产、金融、物流等八大板块,旗下34家上市公司犹如一台台“商业印钞机,缔造了庞大的商业帝国 。

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危机早已悄然潜伏,2017年,海航账面虽盈利81亿,但贷款利息支出却高达288亿,相当于每天亏损7900万,财务状况岌岌可危。
更为致命的是,陈峰的儿子陈晓峰大量购买豪车豪宅,最后甚至挪用公款,财务“黑洞”不断扩大,为海航的崩塌埋下了巨大隐患。

海航早期由陈峰与王健共同执掌,二人携手为海航的崛起立下汗马功劳,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后期两人却势同水火。
2018年,王健意外身亡,陈峰迅速展开行动清洗旧部,并任命毫无经验的儿子陈晓峰为CEO,在权利更迭的混乱时期,海航账目愈发混乱,
不仅资金被关联方肆意挪用,员工士气也跌至冰点,企业内部人心惶惶,经营管理陷入严重困境 。

2017年,国家开始严控非理性海外投资,这对疯狂扩张、高度依赖融资的海航来说无疑是一记重创,融资链瞬间断裂,财务状况急剧恶化。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航空业遭受毁灭性打击,海航航班锐减,每日亏损过亿,原本制定的偿债计划彻底崩盘。
到2021年宣布破产时,海航负债高达7500亿,超过海南省GDP总量,财务状况濒临绝境,连飞机轮胎都被抵押了三次,令人唏嘘不已。
破产清算细节:从“卖公司还债”到创始人入狱海航破产重整后开始对万亿资产进行“大甩卖”,核心资产被各方瓜分,航空主业由方大集团接盘,机场业务归海南国资,海外资产则被低价抛售。
曾经以65亿美元购入的希尔顿股份仅以82亿美元卖出,英迈国际市值缩水30%,仍不得不亏本处理,资产大幅缩水,昔日的商业帝国分崩离析。

2021年,陈峰因涉嫌挪用资金、违规担保被警方带走,这位曾经口出狂言“中国没人能看懂海航” 的商业枭雄,最终身陷囹圄。
他儿子陈晓峰名下的洛杉矶豪宅、欧洲名画等资产悉数被查封,家族奢靡的生活曝光在公众视野之下,成为舆论焦点,曾经的辉煌瞬间化为泡影。
陈峰一直信奉“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将杠杆运用到了极致,其运作模式为从银行贷款,用贷款收购资产,再将资产抵押进行再融资,然后继续收购。

在经济上升时期,这种模式确实创造了商业神话,让海航迅速扩张,但一旦市场环境变化,现金流断裂,便如大厦倾塌,带来了灭顶之灾。
更荒唐的是,海航推行“佛教式管理”,陈峰要求高管诵读《金刚经》,把一个好好的公司搞成了家族企业。
海航的陨落,与恒大、安邦等案例一同成为中国民企“狂飙时代”的典型写照。
当华为专注于芯片自研、小米在影像技术上死磕,通过技术创新与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时,海航却沉迷于资本游戏,忽视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最终在市场的浪潮中被无情反噬。

2025年,重整后的海航控股再度预亏8.5亿,负债仍高达1400亿,方大集团入主三年,却依然难以扭转颓势。
结语陈峰的“资本神话”早已成为过往云烟,但海航的教训仍在不断警示着商业世界:在商业的征程中,唯有敬畏风险、尊重市场规律,才是企业长盛不衰的真正“炼金术”。
否则,即便能缔造一时的商业传奇,也难以逃脱被市场淘汰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