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呢?下面分享三种方法,简单易行又有效果。
01 把学习行为具体化如果孩子只是埋头苦学,却没有学懂,或者解题速度没有变快,考试成绩也不见提高,孩子一般都不会产生继续学下去的动力。这就涉及到一个关于“行为”的概念。
我们可以把阅读、做题、绘画、写作等看作是一个“行为”。如果孩子从“绘画”这一行为中尝到了乐趣,或者从“写作”中获得了成就感,那么他们的绘画或写作行为就会得到强化。
我们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学习行为必须要与学习结果挂钩。
有些孩子之所以在学习上拖拖拉拉,产生抵抗情绪,是因为他们对学习没有明确的概念,他并不清楚应该如何学习。如果家长只是一味要求孩子“快去学习”是不可取的,必须给出更明确的指示,孩子才能有针对性地去学习。
家长要告知孩子具体的学习方法,把学习行为具体化。比如帮助孩子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这样孩子就知道应该学习什么,要在多长的时间内完成。
可见,我们只有把学习行为具体化,让“学习”这一行为得到强化,使孩子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切身体会到收获的乐趣。如此一来,便能激发孩子自主、自发地学习。
02 学习重在质,而非量“学习重在质而非量。”这个道理很多人其实都懂,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造成低效学习的问题。
当孩子已经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习内容则要比学习时间更为重要;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对于那些暂时还没掌握学习方法的孩子来说,学习时间更为重要。
我们可以要求孩子每天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举例来说,我们规定孩子每天做10分钟的口算题。10分钟时间到了就行,即使口算题没有做完也没关系,重在每天坚持。家长不要太过于纠结孩子做了多少道题,而是要看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是否专注、做对了多少题。
为了避免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我们千万不能让孩子养成只顾数量不顾质量的学习习惯。
在这个阶段,我们记得一定要对孩子保持足够的耐心,明确每天的学习时间,让孩子养成每天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学习的习惯。
03 重视每次学习刚开始的5分钟孩子是自主学习还是被动学习?显然前者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培养目标,这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所带来的结果是有天壤之别的。
具备自主学习的习惯是学霸和优等生们的共性,它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而要想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习惯,我们尤其要重视孩子每次学习刚开始的5分钟。
头5分钟的时间非常关键。孩子在学习上是渐入佳境还是焦头烂额,往往和一开始的5分钟有关。
要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关键在于我们要尽可能消除阻碍他们自主学习习惯养成的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一个人能在刚开始学习的5分钟内集中注意力,那么这种专注的状态就能持续很长的时间。
所以,我们在孩子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就让他们先从易到难。这样就能避免孩子一开始因为被难题难倒而卡壳,导致他们的学习注意力无法集中。
比如,我们可以先让孩子做一些他会做的题目,以提升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不是一开始就拿很难的题目让孩子去做,让他们望而生畏。孩子一旦这不会那不会的,就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总而言之,如果我们把目标设定得太高,孩子就很容易打退堂鼓。我们可以把目标定成是孩子稍微努力就能达成的目标,也就是“延伸目标”,那么孩子往往会愿意去尝试一下。
当孩子通过实现“延伸目标”而不断积累起成就感和学习乐趣,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起学习信心,逐渐达成更高的目标,比如前面所说的自主学习习惯。
这也就意味着孩子在学习方面开始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上。
结语要想让学习成为孩子的一件乐此不疲的事,我们只有通过各种方法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让孩子在学习之路上走得更长远,获得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