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倒资本家”的声浪为何再起?资本叙事与制度张力的时代叩问

洒脱的暖阳 2025-01-28 03:26:09

作者:思想棱镜

2025年1月27日

一、声浪再起的深层逻辑:资本扩张与矛盾显化。

“打倒资本家”的口号在当代中国舆论场的复现,绝非简单的历史回响,而是多重社会矛盾交织的产物。

1. 资本扩张的显性化与社会焦虑

中国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释放的活力催生了庞大的企业家群体,但资本的逐利性与社会公平的张力始终存在。从互联网平台垄断到“996”工作制争议,资本对劳动权益的挤压、数据隐私的侵占,以及通过算法操控舆论的“技术霸权”,使得资本权力从经济领域向公共生活渗透。智媒时代,资本借助大数据和社交机器人构建“虚假意见气候”,加剧公众对资本无序扩张的警觉与反感。

2. 舆论场的结构性转向

近十年间,中国舆论焦点从“监督公权力”转向“批判资本”。这一转向既是官方意识形态对“共同富裕”的强调,也源于民众对资本权力替代性批判的需求。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因脱离工农诉求而边缘化,新左派与草根群体则通过反996、性别平权等议题,将矛头指向资本的结构性压迫。

3. 系统性信任危机的折射

现代社会的高度抽象化与知识分化,导致公众对科学、法律等系统的信任下降。当转基因、阿波罗登月等议题的阴谋论盛行时,资本作为具象化的“他者”,成为公众宣泄对复杂系统不满的靶标。这种情绪投射,本质上是对“抽象社会失控感”的具象化反抗。

二、中国是否存在“资本家”?——概念重构与制度张力

“资本家”一词的争议,折射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复杂张力。

1. 制度话语的界定*

中国官方语境中,“企业家”与“资本家”存在本质区别:前者被定义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其财富积累需服务于国家战略与社会责任;后者则被视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阶级。这种区分试图在意识形态上切割私有制与社会主义的矛盾,强调资本的社会属性。

2. 现实中的资本权力

尽管法律否定“资本家”的存在,但平台经济巨头通过算法控制信息流、金融资本通过杠杆撬动产业命脉等现象,已实质构成“准资本权力”。例如,某些互联网企业通过“社交机器人”和“流量寻租”操控舆论议程,其影响力甚至可与地方政府博弈。这种权力虽不具传统政治合法性,却在技术赋权下形成新的支配关系。

3. 制度包容性与矛盾缓冲

中国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试图平衡资本活力与社会公平:国企主导战略领域,民企激发市场创新。但“去地产化”与“制造立国”转型中,资本对信用扩张、财富分配的影响仍引发争议。2025年“十四五”收官之年的政策加码,正试图通过税收调节、反垄断立法等手段驯服资本野性。

三、声浪的社会影响:危机与重构的双重可能

“打倒资本家”的呼声既是社会矛盾的预警,也可能成为制度优化的契机。

1. 对治理逻辑的挑战*

若批判仅停留于情绪宣泄,可能加剧社会撕裂。资本与权力的复杂勾连(如地方财政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使得简单化的“反资本”叙事难以触及深层结构。但若转化为制度性反思,则可推动《反垄断法》《数据安全法》等规则的完善,遏制资本无序扩张。

2. 意识形态的再平衡

当前舆论场的“批判资本”浪潮,实质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市场经济的动态调适。官方通过“共同富裕”政策吸纳民意,但需警惕将资本污名化导致创新动力衰减。如何在“防止资本野蛮生长”与“保护企业家精神”间取得平衡,考验治理智慧。

3. 社会共识的重建路径

破解对立需回归马克思的批判精神:资本本身非恶,但其异化形式需被约束。北欧“福利资本主义”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表明,通过高税收、强工会、公共参与等制度设计,可驯化资本服务于社会福祉。中国特色的路径或许在于强化“第三次分配”(慈善、公益),同时以数字技术赋能劳动者议价能力,重塑劳资关系。

结语:超越口号,走向制度性对话。

“打倒资本家”的声浪,本质是公众对更公平社会契约的呼唤。与其陷入“资本vs社会主义”的二元对立,不如正视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双重性:既需通过市场竞争释放活力,也需通过法治与伦理划定边界。在2025年这个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中国的答案或将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为全球提供一条超越剥削与停滞的新路径。

(本文引用观点不代表作者立场,仅作学术探讨)

参考文献:

- 智媒时代资本影响舆论的技术网络

- 社会舆论极化的抽象社会根源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张力

- 2025年经济政策与资本规训路径

0 阅读:0
洒脱的暖阳

洒脱的暖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