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在朋友圈看到一则新闻,北大为了录取一个叫叶珈宁的高中生,居然愿意降200分!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当年高考时的忐忑不安。
作为一名从教20年的老师,我深知每一分都来之不易,200分的差距简直是天壤之别。
到底是什么样的学生,能让北大如此青睐呢?
带着好奇心,我仔细阅读了这篇报道。原来,叶珈宁是浙江诸暨人,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数学天赋。他在奥数和信息学领域屡获佳绩,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并斩获金牌。难怪北大会对他如此“不计代价”了!
但是,天才的背后从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叶珈宁的成功,离不开他那超乎常人的自律和专注。
从小,叶珈宁就喜欢玩魔方、华容道这类益智游戏。你能想象一个小孩子能安静地坐在那里玩一下午吗?我想很多家长听了都会羡慕得直跺脚吧!这种专注力和耐心,为他日后在数学领域的深耕厚植打下了坚实基础。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不言而喻。叶珈宁的父母都是银行职员,工作严谨自律。
他们的生活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比如,叶妈妈酷爱阅读,家里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
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叶珈宁自然而然地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班上的一些学生。
有些家长总是抱怨孩子不爱学习,可是你有没有问问自己:当孩子看到你每天下班后只知道刷手机、追剧,他又怎么会主动去拿起书本呢?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悄悄地影响着他们。
叶珈宁的故事中,还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
当国家取消奥数加分政策后,很多家长立刻给孩子退了奥数班。
但叶珈宁却坚持学习,因为他是真的喜欢。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件事产生浓厚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去学习、探索,而不需要外力的推动。
作为老师,我经常遇到家长问:“我家孩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该怎么办?”其实,每个孩子生来就是充满好奇心的。
关键是我们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去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不要急于给孩子贴上“学习好”或“学习差”的标签,而是要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然后循序渐进地培养。
叶珈宁的故事还告诉我们,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面对升学,他没有选择全市最好的海亮中学,而是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浣江中学。这个选择为他后来在信息学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很多家长总是希望孩子去最好的学校,但“最好”不一定就是最适合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帮助他们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叶珈宁的父母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他们没有强迫孩子,而是尊重孩子的决定,给予信任和支持。这种信任不仅让叶珈宁有了选择的自由,更重要的是给了他勇气和动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班上的小明。
他成绩一直很普通,但对计算机特别感兴趣。
家长们都劝他父母让他好好学习文化课,不要整天 “玩电脑”。
但小明的父母却支持他追求自己的兴趣。
结果呢?
小明在一次编程比赛中获得了全市第一名!
这让我再次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关键是我们要善于发现和鼓励。
叶珈宁的故事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我们深思。即使已经被北大预录取,他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高三那年,他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提前到北京实习,为大学生活做准备。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成功是一种习惯。真正优秀的人,从来不会因为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松懈下来。他们会不断地挑战自我,追求更高的目标。
作为老师,我常常告诉学生们: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考试只是一时的,而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却是受用终身的。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像叶珈宁一样,保持对知识的渴求,不断完善自己。
叶珈宁的成功,固然有天赋的因素,但更多的是源于他的自律和坚持。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即使是天才,也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回顾叶珈宁的成长历程,我想对所有的孩子们说:
1. 培养兴趣很重要。找到你真正热爱的事情,并为之付出努力。
2. 自律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不懈地努力。
3. 不要害怕与众不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相信自己的选择。
4. 保持谦逊和学习的态度。不管取得多大的成就,都要保持虚心学习的态度。
5. 珍惜身边人的支持。感恩父母、老师和朋友们的支持和鼓励。
我想说的是,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叶珈宁,但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的真谛,不是造就一个个“叶珈宁”,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孩子们,你们都是最棒的!让我们一起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