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鹿鼎记》自开播以来便引发热议,其豆瓣3.2分的低迷成绩与张一山极具争议的表演风格形成强烈反差。剧中韦小宝夸张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被观众戏称为“猴式演技”,这种颠覆传统的演绎究竟是对经典角色的创新解构,还是创作态度懈怠的产物?
从表演维度分析,张一山选择用高度外化的方式塑造韦小宝。瞪眼、龇牙、缩颈等设计化动作贯穿全剧,配合快速移动的肢体语言,试图突出角色的市井机敏。这种将肢体表现力推向极致的尝试,与周星驰版的内敛幽默、陈小春版的市井痞气形成鲜明对比,呈现出类似默剧的夸张风格。
但观众反馈显示,这种表演形式存在严重割裂感。在朝堂对峙、情感戏等需要细腻表达的桥段中,夸张的肢体语言反而削弱了剧情感染力。有影视评论家指出,当演员的形体表现超出角色逻辑时,易使观众产生“看表演”而非“信角色”的间离效果。
制作层面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该剧剪辑节奏失衡,前5集便完成原著1/3剧情,导致人物关系铺垫不足。服化道设计偏离历史质感,建宁公主的“番茄炒蛋”配色、海大富的戏剧化妆容,与故事背景产生违和感。这些制作瑕疵与演员的表演风格相互叠加,加剧了观众的审美不适。
面对两极分化的舆论,创作团队或许需要反思:当颠覆性创新遭遇市场冷遇时,究竟是观众审美滞后,还是创作方向存在偏差?在经典IP改编领域,如何在尊重原著精神与寻求艺术突破间找到平衡点,仍是值得探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