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有一期介绍的是《论语》和孔子,其中由王绘春扮演的孔子非常棒,尤其是把孔子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展示了出来。当撒贝宁告诉孔子自己是两千多年后的人,孔子问:“两千多年后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撒贝宁说:“是一个人人都能读书的时代!”孔子听后两眼放光,“人人能读书”,就是孔子毕生的心愿啊。
在孔子之前,中国历史上是没有私立学校的,所有的学校都是政府开办,称之为官学。而且只有贵族弟子才能入学学习,平民百姓没有资格学习,所以孔子开办私学最大的贡献就是让下层百姓有了受教育的权利。
孔子的身份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个身份就是老师。孔子是教师的祖师爷,他对中国教育的贡献非常大。孔子的教育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01
有教无类
《论语》里经常出现“君子”和“小人”,其中有两层意思。
君子,一是指道德修养高的人,二指上流社会的世袭贵族统称为君子。
小人,一是指道德品格低下之人,二指社会的下层平民。
春秋时期只有贵族是可以接受教育,而且贵族可以世袭。而平民永远只能是平民,他们地位低下,没有受教育的权利。但是孔子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延续千年的状况,平民也可以受教育了。
孔子三十多岁开始收学生。孔子办学,一方面是为了维持生计,一方面也为了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孔子的家族本来是非常高贵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到了孔子这里,只是一个“士”,社会地位只是比平民略高,也没有什么固定的经济来源,有妻有子的孔子要担当起养家的责任,所以开办了学校。但是收的学费并不高,他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送十条干肉作为薄礼,就可以入学了。就是为了照顾那些贫穷人家的弟子。
孔子的一生有三千弟子,学生来源很丰富,既有贵族子弟,也有平民百姓,只要有志于学的,追求上进的人,孔子都乐意教之。由于孔子的有教无类,让各个阶层、各种出身的人都来受教育,从而极大提高了当时人们的文化水平。
02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这个词本身并不是《论语》中出现的,它是宋代的大儒朱熹根据孔子的教学特点而总结出来的,朱熹说:“夫子施教,各因其材”,这四个字确实很传神的概括出了孔子的教学特点。什么样的人适合什么样的学习,每个人的资质、特长也都不一样,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在孔子那里,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弟子去问孔子,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比如有好几个学生都问孔子什么是“孝”,他的回答是多样的。有几个学生都问什么是“仁”,孔子的回答也是不同的,还有人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如何从事政治,他都能给出各异的回答。
这并不是说孔子没有固定的观点,更不是随口敷衍,而是他能根据不同人的特点给予相对适宜的回答。
比如孔子有两个很重要的学生,子路和冉求,这两人性格迥异。有一回,子路来问孔子:“老师,如果我听到了一件正确的事,是不不立刻就可以去做?”
孔子说:“那可不行啊,你还有父亲和兄长在,你要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不要自作主张。”后来,冉求又来了,他也问孔子:“老师,如果我看到一件正确的事,是不是马上就可以去做?”
孔子说:“是的,既然你觉得正确。就不要犹豫了,马上去做吧。”
听了老师对子路和冉求和回答,旁边站着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就蒙圈了,为啥同一个问题老师的回答不一样呢?是在逗他们玩吗?问题憋在心里太难受,公西华就忍不住去问孔子:“老师啊,我被你整蒙圈了,刚才子路师兄来问,您对他说不行,但是冉求哥哥来问,您又说可以,到底怎么回事?”
孔子于是就告诉他:“冉求这个人比较谦虚,比较胆小,所以我要多给他鼓励;但这个子路啊,性格莽撞冲动,做事风风火火闯九州,所以我要抑制他一下。”
这是讲具体的个人。其实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也有不同的教法。
孔子说过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由此可见,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教法也是不一样的。
不同的群体也有不同的教法。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对于聪明的天资高的,可以讲多一点,讲深一点,至于那些天资相对差的,就讲浅一点。你让一个考完驾照还没上过路的人去玩飘移,那不是作死吗。学习也一样,不要上来就让小朋友背《离骚》,可以先从《春晓》、《静夜思》入手。
孔子之所以能因材施教,和他的上课方式有关。孔子教学不像现在的班级授课制,老师上面讲,几十个学生乌泱乌泱一大片下面听,这样很难因材施教。孔子的课堂,学生不多,一般是两三个,最多三四个,应该和导师带硕士、博士生差不多。教学方法是谈话式,学生发言,老师点评,课堂气氛既安静平和,又生动活跃。这种讲课方式很让人向往。
03
注重启发
孔子从来不教人死知识,一定要启发你,调动你学习的积极性。但孔子不是任何时候都会启发你,他不到你自己想知道而又不知道的时候不去启发你,只有自己有求知的欲望了,效果才会好。所谓: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的弟子颜渊曾经描绘过孔子的教育方式,颜回感叹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孔子本人,博闻强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循循”是有条理,“善诱”是善于引导学生提问,针对问题讲话。学生如果不提问,或提不出问题,“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就不再重复。
这种启发式教育大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和现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截然不同。
04
重视道德培养
孔子开办学校,课程很丰富。他不但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品格道德的引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孔子的弟子比较著名的有“四科十哲”: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从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孔子的教学内容。
首先,孔子非常重视对学生道德品格方面的培养。知识和道德相比,孔子更看重道德。
孔子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仕。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就是强调一个人必先把道德品格提高上去,如果做好了这些,还有多余的精力,再去学习文化知识。而现在的教育大多都反着来了。只抓学生的学习,只要考试成绩好,其他都不重要。其实学习固然重要,但个人品格更是不能忽视,这一点应该向孔子学习。
孔子主要是从孝、悌、仁、义、礼、智、信等方面来引导学生做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
其次,孔子的教学内容主要是 “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除了这些,孔子还鼓励学生要做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一个博学的人。
孔子曰:“君子不器。”
一个人不应该像一个器皿,只有一个固定的用途。君子应该多才多艺。一个班里最受欢迎的往往不是学习最好的那个,而是除了学习、品德好,其它如唱歌、跳舞、弹琴样样精通的人才最受欢迎。
即便以现在的标准来看,孔子的教育理念也不过时,在礼崩乐坏民学缺乏的春秋时代,他开创了私学,教授了3000弟子,贤者72人,为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用户10xxx12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