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马祖山和全德

冯晓晖 2025-01-09 21:22:24

作者:陈新代 编辑:冯晓晖

庐山东麓有马祖山,《德化县志》载:“相传(马)祖”得道后尝居此,故名”。马祖山也是庐山的一处风景点,山上曾有马祖寺、畅观亭、白莲池、观音阁、猴洞等景点和明嘉靖“第祖霞棲”等石刻。

马祖山有些景物和清早期九江一位关督全德有关。全德,满族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担任九江关督,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调出。之后于乾隆六十年(1795)又再次任此职,至嘉庆三年(1798)共十年之久。姑塘关自雍正元年(1723)被批准建九江钞关的分关,咸丰末年改为九江海关姑塘分关。

全德旱路到姑塘去都要经过马祖山附近,故对马祖山很感兴趣。曾于首次任关督时在上建有畅观亭,等他隔了18年第二次任关督时,却见原建的畅观亭已经破败损毁,于时再次筹集资金,第二次再建畅观亭。为防止又年久失修,特命九江城内的天后阁(宫),每年在赡僧之谷中拨出22石给马祖山寺庙以供维持。并为此写了篇《重建畅观亭记》,刻石立碑。这块石碑,虽后经历太平军的毁庙和日冦的战火,但出奇地完整保存至今。

笔者喜好登山,曾三四次登上马祖山,见到此碑,感觉这位满人,汉文却写的非常好。第3次和朋友带了纸墨前来拓碑,碑较大,拓中不是顾到此处则彼处水干纸起,或是山风吹开,几经曲折,终于还是拓成完整的碑拓片。其书法几可作字帖所用。我将碑拓裱好,悬挂客厅多年。

近查到全德所撰《浔阳诗词合稿》一书,其诗后人评价写得一般般。他自己也在序言中说:“岂必握三寸管,与文人学士角逐词坛。” 但他的诗词中,涉及到许多九江当年的信息资料。如诗《天池寺》,天池寺現在是破败只有一段残遗迹了,可古代这里却是庐山旅游的中心,大多文人游客游庐山必到此处。他写道:“寻幽到天池,殿宇洵雄抅。” 表明天池寺在清嘉庆时,此殿宇还确实构造很雄壮,殿瓦是用铁制层层覆盖的。

又如《佛手岩》诗,其载“内供观世音”,表明清嘉庆时,仙人洞仍是由佛教所掌控。再如,其词《西江月•题姑塘官署》,“此次又来司榷,惟清惟慎惟勤,官衙重葺景皆新,登眺且开方寸。” 表明大家所熟悉的姑塘海关,在嘉庆初曾修建过一次。他在序中说,他本是因满文而做官,在任官视榷办公时,公案上的公文都是汉文,迫使他学习汉文,经20年时光,终于学会通晓了汉文的诗词书法。对这样一位精学习的满族官员,汉文能达到如此水平,不能不使人敬佩。

全德在《重建畅观亭记》的落款中称“长白全德”,长白是指籍贯,长白有广义和狭义,广义是指白山黑水长白地区,狭义是指长白县,但长白县是晚至光绪时才立县,而且多数是朝鲜族居住的地方。因而全德的籍贯是广义的长白地区。

这里有2004年出版的《庐山区志》一个错误,其166页载:“重修畅观亭记,清·乾隆六十年白全德撰并书”,志书中将“白”错为全德的姓了。满族习俗,称名而不举姓。如末代皇帝溥仪,溥仪是他的名,他的姓是爱新觉罗。爱新在满语中是金子的意思。辛亥革命后,用这姓的满人大多改为金姓了。

因而,全德也只是名,他到底姓什么?资料上都未记载。在《浔阳诗词合稿》其自序的落款后有两方印章,上为“全德之印”,下为“沈阳戴氏”。可知全德姓戴,但不知这戴是满语中的简称还是改成为汉姓?而由此也可知他的籍贯明确为沈阳。

作者像

【作者简介】

陈新代,江西九江人,工商银行退休干部,政协浔阳区文史研究员。

【读后记】

一个多月前转发了滑红彬老师的《九江文史 | 全德及其有关九江诗文》。滑老师是专做文献学研究的,他的文章考证深入,文字严谨。而陈老师是另一种风格,他特别注重田野调查,文章必配以丰富图片、档案资料。那些图片,或者是他多年来拍摄的,或者是他手绘的,故有独特的、难以替代的价值。

关于全德的身份,滑老师文章的第一句:“全德(1732~1802),字惕庄,戴佳氏,汉军镶黄旗人。”说明全德是汉人(汉八旗),包衣奴才。汉军镶黄旗属上三旗,由内务府直接管辖,服侍皇帝以及皇室人员。所以说,全德这位包衣奴很可能跟着乾隆,因此他担任的都是织造、盐务、关税等优差,换句话说就是皇室了捞钱的白手套。

戴佳氏是满八旗的姓氏,后来都改成了戴姓,称为“沈阳戴氏”当然是对的。沈阳是盛京,给皇室服务的包衣奴才们当然也都是沈阳籍。

读全德的打油诗,让我想起了乾隆的四万三千首烂诗。真是有什么主子,就有什么奴才。但又值得嘉许的是,这些打油诗记录的民俗民风,比那些工整精细的文人诗所崇尚的高远意境,更具史料价值。

1 阅读:6
冯晓晖

冯晓晖

旅行、摄影、码字,多个职业,多种角色,多一种维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