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历史的小伙伴们都清楚,一个弱国如果想要乞求平安,让自己不被强国入侵的话,通常会选择把自己国家的某一个王子,送到强国去当质子。
此外,由于在古代社会,大家的契约精神还不是那么强。
所以,国家与国家之间如果想要确保某一项重大盟约,能够得到如期的履行和遵守的话,互送质子也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
然而,到了现代社会之后,契约精神已经变成了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很少有国家敢于堂而皇之地背弃同另一个国家所订立的条约。
也没有哪一个国家敢堂而皇之地侵略其他国家。
如此,送质子的这种行为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但事实上,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之后,泰国皇室却突然选择向中国送去了质子,这究竟在图什么呢?
由来已久的质子外交在古代历史,无论中西方,都不乏存在着质子外交。
以我国古代为例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质子外交就十分普遍了。
这个时候,大小诸侯国林立,彼此之间争战不断。
一些国力比较弱小的国家,要想在这样动乱的世道里存活下去的话,也只能想方设法地给强国做附庸了,让强国来为自己提供安全保障。
而弱国这一边,要想获得强国的安全保障,除了要日常朝贡表忠心之外,还需要自家具有继承权的王子,给送过去给强国当质子。
让强国相信,自己对他是足够忠心,不需要太过于担心将来会反叛。
毕竟我具有继承权的王子,都在你们的手中,就意味着我整个国家的命运,都掌握在你的手中。
在古代,立储向来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国本。
所以当弱国把自家具有继承权的王子送给强国当质子,这一行为已经是很有诚意的了。
当然,强国为了表示尊重,有时候也会送一个质子给弱国。
强国所送的质子,一般都是属于那种继承权比较弱的,是庶出的,正常情况下,轮不到他来继承大统的王子。
比如:秦始皇他爹嬴异人,早年就因为和母亲两人不得宠,而被送到赵国去当质子。
而后来秦赵两国之间,又各种打架,导致嬴异人在赵国那边的质子生活过得相当苦哈哈。
尤其在长平之战后,赵国人恨不得将嬴异人给活剥了。
好在后来,在大商人吕不韦的帮助下,成功逃回秦国继承王位。要不然,也不会有后来的秦始皇。
到了两汉时期,这种质子外交被逐渐演变为和亲。
由于当时华夏大地经过了战国纷争、秦末纷争以及楚汉争霸之后,已经完全成为一个烂摊子,国力急需要恢复,老百姓也急需要休养生息。
很不凑巧的是,这时北方的匈奴却来到其强盛的时期,不仅统一了北方草原,而且还频频南下侵犯大汉边界。
汉军起初尝试过进行武力反击,但在白登山一带被摆了一道,差点连汉高祖本人都死了。
自此以后,汉高祖方才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亲手缔造的国家,此时是有多么的积贫积弱。
便只能选择认怂,同时给匈奴大量的岁币和把公主送过去和亲。
这本质上也是质子外交的一种变形,此时汉朝明显是处于弱国的地位,而匈奴则处于强国的地位。
所以这个和亲本质上就是汉朝给匈奴当小弟。
一直到汉武帝时间,国力变强之后,经过一系列战争,方才把一向耀武扬威的匈奴给打泄气了。
自此以后,汉朝处于强国的地位,匈奴处于弱国的地位。
由此,之后虽然汉朝也有送公主过去和亲,但性质完全变了。
这是汉朝皇室在下嫁公主,认匈奴做自己的小弟和女婿。
宋朝之后,为何质子外交不流行了?这种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和亲外交,从秦汉到隋唐一直都比较流行。
但到宋朝开始后,就变得不流行了,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外交处理方式,基本上就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给钱和谈。
没有像汉唐时期,那样把和亲外交,当作一种重要的战略手段来使用。
对此,小编认为在秦汉到隋唐这段时间里,汉族政权还不够成熟,家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没有进行很好的区分,认为家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故而,这时候和亲这样的质子外交就能够起到一个较为明显的保证金作用。
但到了宋朝之后,家国之间的联系就没有那么紧密了,牺牲家族利益,成就国家利益的行为已经变得很常见了。
这时候,和亲这样的质子外交就很难起到一个很好的保证金作用。
一直到清朝时期,由于清朝本身属于少数民族政坛,刚刚脱离原始的部落制度不久,所以依旧把家国利益绑定得很死。
故而,依旧选择通过和亲这般的质子外交手段,去同其他少数民族结盟。
到清朝覆灭之后,西方的契约精神和人权等观念逐渐传播开来。
这时候两个国家之间进行结盟,完全可以单靠一纸契约就行了,完成不需要提交所谓的保证金。
而在人权观念下,这种把皇室继承人当作保证金提交出去的行为,明显是不好的,是严重违背人权的。
重拾旧传统,泰国送来两质子在现代社会中,大家已经基本见不到这种所谓的质子外交了。
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1955年的时候,泰国却突然选择对我国实施比较传统的质子外交,将其领导人的两个孩子送到我国这边来生活。
那一年,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召开,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首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
这注定了将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会对未来历史走向,造成巨大影响的一个会议。
期间,周总理代表我国参加了这个会议,并提出十分著名的“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在会议上,赢得了各国代表的普遍认可和赞誉。
此外,周总理还和泰国的代表旺亲王进行了友好交流。
泰方明确表态,对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强烈支持的。
这次交流为之后的中泰关系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时泰国政府内部存在亲美与亲中两派,而在现实中,泰国更多地依赖美国的支持和影响。
故而,亲美派占据着更大的优势。
但经过此次万隆会议后,亲中派有所一定抬头,泰国政府开始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
所以一方面先在口头上,向中国释放了一个友好的信号,另一方面又为了加强同中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而选择重启一种非常古老的外交方式——质子外交。
具体言之,就是泰国方面将其高层领导人的孩子派到中国去生活,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加强中泰两国之间的友谊。
泰国方面千挑万选,最终选择了国家首席顾问乃讪的两个孩子——常怀和常媛,作为质子送往中国。
这两人在中国生活了多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照顾。
质子外交不仅增进了中泰两国之间的友谊和互信,还为之后的中泰建交铺平了道路。
常怀和常媛在中国的生活经历也让他们成为中泰友谊的传承者,为两国之间的友好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清朝末期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失去影响力,看起来很弱。
但中国的体量又相比于周边国家来说,还是大了不少。
导致一些周边国家对中国产生了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既敬畏又担忧,产生了一种很莫名其妙的华夏焦虑症。
从某种程度上说,泰国送质子可能是受到这种华夏焦虑症的影响。
在泰国政府眼中,他们可能是这么想的,通过质子外交这种方式,可以表达对中国的友好和尊重,同时也有助于缓解对中国的担忧和不安。
此外泰国政府也可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求中国的更大支持。
同时向周边国家传递了一种很强烈的信号,那就是我是一个有中国做靠山的国家,其他国家要想欺负我的话,就得好好掂量掂量。
如此,泰国在东南亚的安全就可以得到有力的保障,其在东南亚地区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而泰国所送来的这两个所谓的质子,一直都在中国生活得好好的。
他们在刚来到中国的时候,周总理就赶紧让人给其准备了漂亮的新房子,并安排了专人照顾,这些人都是会说泰语的。
之后,他们也在中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努力学习中文,但同时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母语泰语。
周总理时不时地鼓励他们成为中泰两国友好交流地试着,而他们也一直都在努力学习,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
结语总而言之,质子外交之所以能够在古代流行起来,主要原因是古代的家国绑定得太死,将这个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家族,同这个国家本身做了一番过于紧密的绑定。
所以导致最高统治者的家族成员就具有一定的保证金作用,来确保两国之间的一些重要条约能够得到贯彻执行。
然而到了现代之后,有了契约精神就不再需要质子来充当保证金作用了。
而人权观念的普世,也使得这种外交方式不被认可和推崇。
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泰国之所以选择在1955年,给中国送了两个质子,恐怕是与其根深蒂固的华夏焦虑症有莫大的联系。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