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残创新案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李晓光团队:“大脑胶水”治疗脑卒中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2025-04-18 11:41:18
2025

科技有爱

共创美好世界

3月29日 由中国残联主办、北京市残联承办的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 科技助残平行论坛在北京举行 论坛发布了15个 2025科技助残创新案例 今天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李晓光团队的 “‘大脑胶水’治疗脑卒中”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李晓光团队

技术名称:“大脑胶水”治疗脑卒中

技术内容:该技术运用自研生物活性材料“大脑胶水”,在动物实验中成功实现卒中腔内产生新生神经元及神经网络重建和血管再生,可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

1月10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式公布了一项重大科研突破。该校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李晓光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他们首次发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壳聚糖凝胶结合,能作为一种“大脑胶水”,精确有效地填充脑卒中病灶,为治疗脑卒中开辟了全新的途径。尤为重要的是,这种“大脑胶水”还能显著促进卒中区域内新生神经元和血管的形成,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这项凝聚了科研团队智慧的研究成果,已在权威期刊《Biactive Materials》上发表,为全球生物医学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有望推动该领域的发展,为解决更多医学难题提供新的思路。

缺血性脑卒中(即中风)是全球第五大致死原因,仅次于心脏病、癌症、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和意外伤害。在中国,脑卒中是导致成年人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2019年,40岁及以上人群的脑卒中患病率高达2.58%,累计患病人数约1704万,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比超过80%。

目前,脑卒中的治疗主要包括溶栓和取栓,但这些方法存在局限性,如静脉溶栓可能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且治疗时间窗口有限,大多数患者无法及时接受有效治疗,导致致残率极高。

李晓光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透露,他们将bFGF加载到壳聚糖凝胶上,发现这种复合物能诱导啮齿类动物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到卒中区域并分化为成熟神经元,从而改善大鼠的感觉运动功能。实验显示,bFGF-壳聚糖凝胶注射到卒中区域后,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形成功能性血管网络,恢复脑血流。同时,该凝胶还能激活SVZ区的神经干/祖细胞,使其迁移到卒中区域并分化为具有脑皮层特异性的成熟神经元,与宿主脑组织形成功能性神经环路。

团队成员、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苏国辉院士指出,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卒中区域周围的半影区,试图通过保护残留的神经元、轴突和血管来治疗脑卒中,但如何替补卒中区域内死亡的神经元和血管仍是未解之谜。而这项研究揭示了bFGF-壳聚糖凝胶能促进卒中区域内新生神经元的产生,且这些新生神经元具有脑皮层结构和原有表型,与宿主重建功能性神经网络,从而促进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邹翔主任表示,他们利用特定核素标记卒中区域内的神经元突触前囊泡蛋白,并结合PET-CT技术,非侵入性地定量评估了卒中区域内神经元的功能活动。这一技术为临床评估“大脑胶水”移植与卒中患者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直接证据,为临床转化提供了技术和理论支持。

据最新消息,这项技术已顺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试验点选在了医疗资源丰富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者发起的IIT临床试验,意味着该技术有望在严格的医学检验流程中积累关键数据,为后续的应用转化与推广奠定坚实基础,标志着其向临床实用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来源:综合科技日报、一行干细胞、新浪财经等

编辑:张雪飞

审核:张競丹

0 阅读:1